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文藝晚會《勝利與和平》,9月3日晚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上演,用大氣磅礴的視覺沖擊力、蕩氣回腸的情感旋律和感人至深的典型細節,把自己刻寫在中國文化的歷史冊頁上!
全場演出,沒有按照自然時空順序從抗戰爆發時中國人民遭受突如其來的生活苦難開始,而是用一個老兵前來看望犧牲戰友塑像的“倒敘”作為開端,而且將這個開場式命名為“勝利”,響亮地唱出了勝利之歌,可謂獨出心裁。這里面,包含了藝術家們嚴肅的歷史反思——已經很久了,人類對于二戰中東方主戰場巨大意義的反思似乎不夠深入,對于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所付出的慘烈犧牲和取得勝利的巨大貢獻似乎認識不夠。因此,勝利,是晚會藝術開端的起點,更是全人類反思歷史的邏輯起點。
整個晚會分為三個篇章——《浴血中華》《正義力量》《和平夢想》,濃墨重彩地再現了波瀾壯闊抗戰歷史中的諸多畫面。從黃河發出的戰爭“警號”,到白山黑水間抗聯英雄的一個個深沉傾訴;從盧溝橋日軍發動戰爭的歷史影像,到全國工農兵學商咬破手指,用鮮血寫下“中國不會亡”;從窯洞里唱出《延安頌》和《抗日將士出征歌》,到《太行山上》融合著《游擊隊歌》共鳴著《大刀進行曲》;從保衛黃河的怒吼到《義勇軍進行曲》以國歌的旋律奏響。一幕幕,一場場,舞臺歌舞藝術表演的空間與大屏幕上極其豐富的歷史影像資料相互配合,把70年前那段可歌可泣的中國戰爭史,鮮活地呈現出來。
如果說大合唱、小合唱、獨唱等音樂形式用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旋律為晚會注入了許多閃光之點,那么,晚會的舞蹈則鋪陳出歷史的粗獷線條和磅礴畫面。開場的《怒吼吧,黃河》,用多媒體與情境表演的形式,用男演員赤裸的手臂、脊背,組成了大寫意的咆哮“黃河”之形象,引人聯想到國歌里“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的著名詞句,引人聯想到抗戰史上發生在長城古北口段先烈們用人墻堵住長城缺口的真實抗日歷史,先烈們的英雄壯舉,讓人熱血沸騰!
舞蹈《大刀進行曲》沒有再去單純描述戰斗中的過程情節,不作外在的砍殺動作之模仿,而是采用群舞“大刀”們圍繞中的三人舞形式,動作編排沉穩大氣,雕像式的藝術設計渲染了抗戰英雄的典型氣質。表演唱和舞蹈《抗日將士出征歌》,舞蹈編導充分利用斜面的大臺階,用不斷前進的步伐,勾勒出一個巨大的、流動的“Z”字形行軍隊伍,簡潔明了地傳達出“妻子送郎上戰場,母親送兒打東洋”的歷史情懷。當《太行山上》動人的歌聲響起,人民大會堂巨大舞臺上方出人意料地升起一輪紅日,一根斜刺里突向天穹的石柱上,一個八路軍戰士的“雕像”佇立在蒼穹,回腸蕩氣的旋律與頂天立地的先烈雕像,把人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自1949年起,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的藝術方式,在重大歷史時刻慶祝重大歷史事件,已經成為一種特殊的文藝行為。20世紀50年代為慶祝新中國成立的《人們勝利萬歲》,60年代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5周年的《東方紅》,80年代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的《中國革命之歌》,都是這樣的“大歌舞”。這些藝術上的鴻篇巨制,濃縮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可歌可泣的革命歷史進程。進入21世紀的今天,如何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創作領域有所突破,顯然是擺在創作者面前的一個挑戰。《勝利與和平》的問世,在藝術上呈現出自己鮮明的個性和特色,藝術突破充分表現在對于藝術時空的全新概念和獨特處理上。空前巨大的影像大屏幕,甚至可以用影像覆蓋整個大會堂的穹頂,配合流動變化的斜面大臺階,構成了獨特的舞美語言,令人感嘆時空穿梭的沖擊力量。影像資料的“蒙太奇”剪輯,把各種經典的、極其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連接在一起,讓人目不暇接地接受著歷史情懷的滔滔沖擊。與此相配合,整個舞蹈創作與表演也呈現出歷史時空和藝術時空均自由轉換的新時代藝術特性。
例如,《游擊隊歌》的情景表演穿插了一個剛剛入伍的小伙子對于“槍”的渴望。他沒有槍,自覺不像是一個戰士;他羨慕有槍的人,因為那才是真正的“兵”!這一組表演在細節處理上非常細膩、真實。當小戰士最終得到了一支槍,他迫不及待地向假想中的敵人瞄準射擊,槍聲響起之時,正是下一個群舞《鐵血雄獅》的開端!配合著平型關大捷、血戰臺兒莊、百團大戰等等歷史影像,舞者們用八只梯子構成了多變的“攻堅”武器,梯子上的舞蹈令人耳目一新。當舞臺上方出現了一條“棧道”而勇士們前赴后繼沖向敵營,舞蹈場面把觀眾的目光最終引向一條紅色的攻城之路。此時的舞蹈,完全轉換成一場向著高空肢體力量的盛宴!
我非常欣賞整場晚會中兩處“高調子”的藝術場面。一個是舞蹈《盧溝烽火·南京——永不忘卻》,一群白衣女子為戰爭的苦難而哭泣、吶喊、悲傷,舞蹈動作悲怨憤懣之情溢于言表。另外一個是第三篇章《和平夢想》中的第一個舞蹈《紅紗巾》。特別是那個由著名舞蹈家山翀身著一襲白色衣裙扮演的母親形象,那樣無助又無辜地緊緊懷抱著已經死去的孩子不肯放手,催人淚下,感人至深。舞蹈編排得靜氣十足,多用背影的魅力,卻更突顯出對于和平的深情翹望,對于未來的深深期待。
全場演出,特別是其中的舞蹈,容納歷史之內容更加豐富,藝術手法卻更加洗練;影像世界和舞臺表演空間配合更加巧妙,藝術上卻更加具有概況性。舞臺畫面和舞蹈動作自由穿越了時間,跨越了空間,直接到達觀眾的心底,這正是現場觀眾大呼過癮、深感震撼的重要原因。
《勝利與和平》用藝術的盛大儀式告訴我們,二次大戰痛苦,最苦是中國;人類文明發展,期待于中華;人類和平希望,升起在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