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戲曲具有和歌劇、芭蕾一樣的經典性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9月25日09:34 來源:中國藝術報 金濤

      “郭漢城先生曾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前30年我們說戲曲是好的,后30年我們說戲曲不會滅亡。他的總結非常精辟,這是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說法。今天,戲曲理論研究的外在語境已經出現了根本變化,我們要向迅速成長且在社會中掌握越來越顯著的話語權的中產階層證明,戲曲具有和歌劇、芭蕾一樣的經典性;向億萬很少有機會接觸劇場藝術的青少年證明,戲曲和流行藝術一樣有無限的魅力。 ”在近日《中國文化報》理論部主辦的“藝海問道”文化論壇上,中國戲曲學院戲曲研究所所長傅謹如是說。本期文化論壇的主題是戲曲理論的當代建構。龔和德、王安葵、宋合意、徐漣、周華斌、麻國鈞、王馗、萬素、梁燕、鄭雷、周漢萍等參加了研討。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安葵認為,建構當代戲曲理論,激活古典劇目,繼承發揚中華美學思想和美學精神,這是最基本的方面。王安葵指出,中國戲曲自身有一系列獨特的美學范疇,有一些美學范疇外國的戲劇理論不太重視,或者不作為重點,但是在中國的戲曲美學中非常重要,比如形與神、虛與實、內與外等等。中國戲曲美學強調形神兼備、虛實相生、內外結合,中國戲曲的悲劇、喜劇理論跟西方不一樣,不是把悲劇和喜劇分開,而是強調悲喜交集;雅和俗也不是截然對立,而是強調雅俗共賞。王安葵說,中國戲曲的表演,比如說四功五法、流派這些問題,都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還應該提到美學的高度來認識。

      傅謹指出,梳理近代戲曲理論建構的脈絡,一個不同于古代研究的重要背景在于中國在努力融入世界。從王國維開始,戲曲理論界自覺不自覺地把西方戲劇理論當做參照系、假想敵,這一大背景使得中國戲曲研究獲得超越中國文化藝術本身的更開闊的視野,學者從事研究時不再就自己說自己,而是知道我們邊上有另外的人,反復強調我跟他有什么不一樣。傅謹說,這種研究有很大的優點,同時也有一個問題,即過于急迫地向世界證明中國戲曲和西方戲劇的差別,很容易導致兩極的思維模式,過分強調中西對立,這樣的理論研究既妨礙了對戲曲自身特點完整深入地探討,同時容易忽略中國戲曲和其他民族戲劇共同的規律。

      傅謹表示,戲曲理論當代建構既要總結前人的經驗,同時必須根據語境變化找到更切合時代需求的新的理論坐標。今天戲曲理論研究的外在語境已發生根本變化,戲曲的藝術價值與發展前景所受到的不再是政治性的質疑,而是因觀眾流失帶來的嚴重的焦慮。戲曲發展外部世界的壓力,則表現為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藝術理念的沖擊。因此,今天的戲曲研究迫切需要實現的理論目標,主要不是強調戲曲與其他民族舞臺藝術之間的差異性,而是要證明其經典性,要在人類戲劇整體的格局中看到戲曲的本體特征。在各種戲曲普遍性和戲曲特殊性均衡中建構戲曲理論,是這個時代新的呼喚。

      具體來說,傅謹認為當前的戲曲理論建設,一是要在全面發展京劇、昆曲的前提下更深入研究地方劇種,尊重地方劇種的獨特價值,并且把它們納入戲曲理論建構中;二是要在總結一流表演藝術家成就和經驗的同時,也要對更廣大的基層和民間的活動有更多的關注,賦予戲曲理論更豐滿的內涵。戲曲研究者不能只看到最好的,還要看到大量的、普遍的、幾十萬從業人員他們是怎樣的狀態,他們身上可以總結出哪些戲曲規律。戲曲理論研究應該有更開闊的視野,戲曲理論應該建立在更多元的基礎上。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