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以藝術創新唱響勝利凱歌

    ——評《勝利與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文藝晚會》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9月25日09:08 來源:人民日報

      抗戰精神激勵精品創作

      董偉(文化部副部長)

      2015年9月3日晚,《勝利與和平》文藝晚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上演。

      主題鮮明。晚會以70年后的勝利紀念日為開篇,以展望未來的“和平——命運共同體”壓軸,體現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主題。開篇《勝利》以昂揚向上的旋律,向所有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建立不朽功勛的英雄們致敬。第一篇章《浴血中華》展現了中華民族在生死存亡關頭同仇敵愾、鐵骨錚錚、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第二篇章《正義力量》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展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抗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第三篇章《和平夢想》發出真誠的呼喚:愿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捍衛正義與和平,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不懈努力。各個篇章層層推進、融為一體,全面展示了中國14年抗戰的壯闊進程以及抗戰勝利70年來中國人民在和平發展道路上的奮斗歷程。

      藝術創新。為了呈現一臺既符合中國人民審美習慣,又為各國嘉賓所接受的文藝晚會,主創團隊殫精竭慮、反復研討,最終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方案。晚會將《義勇軍進行曲》旋律貫穿于舞臺上的每一個重要歷史節點和典型事件場景,表現了危難時刻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展示了和平時期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的愛國情懷。在內容上,晚會選取18首經典抗戰作品,新創作了開場歡慶勝利的《勝利之歌》,表現人類攜手追求和平夢想的歌曲《和平——命運共同體》《紅紗巾》,表現南京大屠殺慘案的情境表演《南京——永不忘卻》等4個新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在形式上,晚會運用與情境相結合的戲劇化表演,打破以往文藝晚會歌伴舞、舞伴歌的常用套路,將朗誦、演唱、舞蹈、表演、多媒體等藝術手段有機融為一體,重點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在題材上,舞蹈與情境表演《鐵血雄獅》綜合運用舞蹈、武術、雜技等樣式,通過近400人的演出,表現了百團大戰中戰士們攻城池、炸碉堡、所向披靡、波瀾壯闊的戰斗場景。情境表演《南京——永不忘卻》通過一段催人淚下的女子群舞和一對母子形象,展現了南京大屠殺慘絕人寰的悲劇景象。在音樂上,晚會突破歌曲大聯唱的方式,場次與場次、段落與段落之間音樂和歌曲交替進行,無縫連接。在舞美上,舞臺以蜿蜒起伏的長城造型構成主背景,精選的紀實影像與舞臺表演相配合,營造出典型的歷史與現實情境。晚會首次運用全息式投影技術,以人民大會堂天幕和環幕營造出黃河、太行山、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壯麗場景,取得了真實動人的藝術效果。本次演出以國家級藝術院團的優秀藝術家為演出主體,包括部隊院團、民營院團的3000余名演職人員,年齡最大的85歲,最小的6歲,構成了全民族歡慶勝利、謳歌世界和平的動人場面。

      晚會主題鮮明,藝術精湛,氣勢恢宏,體現了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是一臺莊重大氣、獨具特色的藝術精品,代表了當代中國舞臺藝術的水平。

      蕩氣回腸 藝術史詩

      馮雙白(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

      《勝利與和平》文藝晚會以大氣磅礴的視覺沖擊力、蕩氣回腸的情感旋律和感人至深的典型細節,把自己刻寫在中國文藝的史冊之上。

      整臺晚會濃墨重彩地再現了波瀾壯闊的抗戰畫面。全場演出,沒有按照歷史的先后順序展開,而是以一個老兵前來看望犧牲戰友塑像的場景作為開端,響亮地唱出了勝利之歌。緊接著,從黃河發出戰爭“警號”到全國工農兵學商咬破手指,用鮮血寫下“中國不會亡”的橫幅;從窯洞里唱出《延安頌》和《抗日將士出征歌》到《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奏響,一幕幕、一場場,用生動的藝術形象告訴世人:歷史依然活著,活在盧溝橋醒目的深深彈孔里,活在中華民族明晃晃的歷史冊頁上,活在中華兒女的記憶深處。

      《勝利與和平》塑造了一座傳神寫意、分量十足的藝術群雕。開場的《怒吼吧,黃河》,男演員們以赤裸的手臂、脊背組成了大寫意的咆哮“黃河”,引人聯想到“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的意象以及先烈們用身體堵住長城缺口的真實抗戰歷史,令人熱血沸騰。當《太行山上》的動人歌聲響起,人民大會堂巨大舞臺上方出人意料地升起一輪紅日,一根斜刺向天穹的石柱上,一名八路軍戰士的“雕像”高高佇立,回腸蕩氣的旋律與頂天立地的英雄雕像,把觀眾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勝利與和平》的藝術突破充分表現在對藝術時空的全新理解和獨特處理上。巨大的屏幕以影像覆蓋大會堂的穹頂,蒙太奇剪輯把各種經典的歷史影像鏈接在一起,讓觀眾接受著歷史情懷的滔滔沖擊。與此相配合,整個舞蹈創作與表演也呈現出歷史時空和藝術時空自由轉換的新時代藝術的特性。如群舞《鐵血雄獅》,配合著平型關大捷、血戰臺兒莊、百團大戰等歷史影像,舞者們用8只梯子構成了多變的“攻堅”武器,梯子上的舞蹈令人耳目一新。當舞臺上方出現了一條棧道,勇士們前赴后繼沖向敵營,觀眾的目光被引向一條紅色的攻城之路。

      《勝利與和平》完成了一場磅礴氣勢與感人細節完美結合的演出,展示著跨越歷史時空的巨大力量,召喚著全人類珍愛和平,攜手走向美好的未來。

      鐵骨錚錚 英雄群像

      歐陽逸冰(評論家)

      人民大會堂的舞臺上,中華民族在危亡時刻發出的悲憤、團結、斗爭和期盼之聲,與英勇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壯麗畫面連綴在一起,形成了滔滔的歷史洪波,呼嘯著,奔騰著,激蕩著,猶如“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演出之所以產生這種強烈震撼,關鍵在于它打破了以往文藝晚會的常用套路,把觀眾帶入了逼真而生動的戲劇情境中,讓歷史洪流直接涌入人們的心田。

      戲劇情境創造的核心是人物形象設置。那位貫穿整臺晚會的老戰士,身上凝聚了銘記歷史的誠懇和緬懷先烈的真摯。當他與雕塑群像對話時,當他展開那面布滿彈孔的“英雄連”旗幟時,當他講述一個為了和平而獻出生命的少女的感人故事時,舞臺上的歷史場景與觀眾的現實心境緊密聯系起來,使整個劇場融為一體。

      在《游擊隊之歌》里,情境的營造更加巧妙而富于戲劇性。隊員們向一位新兵自豪地唱起“我們都是神槍手”,新兵急切地要拿槍打仗,為親人報仇,卻只得到一頂軍帽。這時,游擊隊員們正在唱“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新兵開始理解并認真地空手練習殺敵動作。直到最后,老兵遞給他一桿槍,并指導他瞄準、射擊,此時歌聲又在反復:“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晚會就是通過這樣的情境,將抗日游擊隊員們的英勇、樂觀、自信以及隊伍的不斷壯大表現出來,使得整個歷史畫卷充滿了鮮活的生氣。

      把情境升華為詩的意境是晚會《勝利與和平》感人至深的又一奧秘。在《怒吼吧,黃河》里,日寇飛機野蠻地轟炸,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鐵流滾滾,紅旗飄揚,直指抗日戰場……在《到敵人后方去》里,蹄聲嗒嗒,戰馬嘶鳴,天幕上出現了急速后退的崎嶇山谷,塵石飛揚,“三軍甲馬不知數,但見動地銀山來”!

      大氣磅礴的晚會仿佛“黃河落天”,在廣大觀眾的心中寫下了這樣的信念: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文質兼美 舞臺佳作

      桑士達(評論家)

      9月3日,繼盛大的閱兵儀式后,《勝利與和平》文藝晚會又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情感共鳴。晚會生動反映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紀念主題,凝練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的共同呼聲。

      這是一臺文質兼美的晚會。晚會以抗戰重要歷史節點、重大事件和典型場景為主線,在內容、結構與樣式等方面大膽創新,塑造出氣吞山河的史詩般恢弘圖景,奏響了中國人民抗擊侵略的英雄凱歌,抒寫了中華民族共御外侮的壯麗史詩,突出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反映了中國作為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昭告了“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世間真理。

      這是一臺抒寫中國夢、傳遞正能量的晚會。《勝利與和平》藝術地再現了14年艱苦抗戰歷史,將生死存亡的主題場景營造得壯懷激烈,將抗戰英烈的光輝形象塑造得鮮活真切,充分表達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抗戰志氣,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征程上的精神風貌,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令人震撼、催人奮進。

      這是一臺以人民為中心而創作的藝術精品。晚會主創者做到了全力以赴、身心投入、傾情表演,所以才能好評如潮。總導演陳維亞說,“這臺晚會無論意義和分量都不同尋常,我們是代表13億多中國人民發聲,所有演職人員都在用真情演出。”全場90分鐘的晚會響起30多次掌聲,這是對所有主創人員最好的嘉獎。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