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把舞臺搬上講臺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7月21日09:38 來源:人民日報 朱恒夫
       漫畫    徐鵬飛   漫畫   徐鵬飛

      僅僅局限于枯燥的講義和知識性的灌輸,哪怕青年人就在戲曲鑒賞的課堂上,離講臺咫尺之近,離真正的戲曲藝術也有百里千里之遙

      對戲曲缺乏興趣是因為對戲曲不了解,對戲曲不了解是因為不接觸戲曲,這可能是大部分“非戲迷”止步于戲曲藝術門外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讓更多普通人“接觸”戲曲、了解進而喜歡傳統文化,就有了戲曲進校園、戲曲藝術普及、把戲曲納入通識教育等戲曲和校園的結合之舉。

      理想的戲曲教育是分層次、分群體的,諸如學齡前兒童、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這樣不同的年齡段,采取不同的戲曲教育形式和內容,起到的效果也大不一樣。但總的來看,在戲曲進校園、把戲曲納入通識教育的過程中,有一些問題卻是共通的。以我熟悉的高校戲曲教育為例,現在,絕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戲曲鑒賞選修課或相關的戲曲知識講座,成立了戲曲社團,也都曾邀請地方戲曲院團進校園演出。昆曲演出現場,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觀眾的比例不斷增大,一些戲曲推廣活動中,青年“義工”的身影也不斷增多。但與此同時,據我們在江蘇、山東、甘肅、上海等省市部分高校的調查,大約只有2%的大學生會掏錢買票進劇場看戲曲演出,不到5%的學生會收看電視或網絡上的戲曲劇目,幾乎沒有幾個學生能數得出5部以上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的劇目或5位以上戲劇梅花獎得主。

      為什么教育環節里試圖激發青年人戲曲興趣的努力收效并不明顯?為什么熱愛戲曲的青年觀眾,并沒有如預期的那樣從校園中一批批產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見仁見智,但我以為,其核心與我們戲曲推廣教育的方式方法有關,尤其因為我們沒有充分重視戲曲藝術本體,沒有從戲曲藝術的特殊性出發去集中資源優勢、豐富教學手段。

      現在許多學校開設的戲曲鑒賞類課程,教授的只是戲曲發展史以及一些名劇的主題思想、情節結構、語言特色賞析,和講授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沒有多大差別,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歷史年表和故事梗概,很難領略到戲曲藝術的魅力,甚至適得其反,讓他們產生了戲曲藝術陳舊、落后、缺乏生命力的錯誤認識。這種教學,忽略了戲曲藝術的核心——聲腔音樂。幾十年前的人們之所以熱愛戲曲,一遍遍觀賞他們所喜愛的劇目和所崇拜演員的演唱,都是因為唱腔使他們著迷。沒有聽過戲,沒有感受過唱腔之美,是很難親近戲曲的。在今天這個分眾化時代,籠統的“戲曲藝術”已經吸引不了多元觀眾群。不把戲曲音樂、戲曲唱腔納入到教學中來,學生對戲曲的學習只能是“隔靴搔癢”。

      從藝術本體出發,戲曲是屬于唱腔的,也是屬于演員、屬于舞臺的。戲曲院團演藝人員對戲曲通識教育來說,是一個龐大的志愿教師群體,他們能將語言無法描述的戲曲藝術通過唱與演生動準確地傳達出來。一些五六十歲的老演員,登臺的機會漸漸少了,但他們有豐富的演唱經驗,請他們來高校教唱戲曲唱段和傳授表演技能,指導學生排練一些難度不是很高的戲曲折子戲,將成為很好的教學實踐。創造條件讓學生經常觀賞戲曲演出,更是戲曲教育的有效途徑。舞臺是戲曲生長的地方,也是觀眾群體壯大的地方,欣賞現場演出對培育未來觀眾的重要性無論如何估計都不為過。

      有人說,戲曲屬于舞臺,而教育立足于講臺,戲曲通識教育聽上去像是一個將大舞臺倒灌進小講臺的行為,能成功嗎?在我看來,一方面,不能低估講臺的作用,比如,講授并且引導學生研讀優秀的戲曲典籍,就是戲曲藝術傳承推廣的重要方式。在近千年的戲曲發展過程中,文士與藝人創編了數以萬計的劇本,集輯成《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元曲選》《元曲選外編》《六十種曲》《后六十種曲》等,這些優秀典籍不要說今日理工科的學生不知道,就是文史哲專業的學生也很少接觸,實在可惜。另一方面,戲曲教育一定要從戲曲藝術的本體出發,擴大學生與活生生的戲曲的“接觸面”,豐富講臺的手段構成。不明白為什么是這個動作而不是那個動作,也看不出為什么這個動作就恰到好處,何談對戲曲的了解與熱愛?僅僅局限于枯燥的講義和知識性的灌輸,哪怕青年人就在戲曲鑒賞的課堂上,離講臺咫尺之近,離真正的戲曲藝術也有百里千里之遙。

      我常常會想起上世紀60年代創作的《三笑》等風靡大江南北的戲曲電影,它們簡直是向大眾推廣戲曲的絕佳范例:形式構架是成熟的故事片,引人入勝,但是里面的血與肉都是戲曲的,唱腔的美、表演的精致以及傳統文化的韻味都保留了下來,讓人回味。好的藝術教育未嘗不是如此,只要藝術本體的精髓在,一切形式都可以探索。三尺講臺之上,要讓學生們知道歷史中的戲曲,了解戲曲的歷史,知道它怎樣演變、如何傳承,但比這些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們體認到戲曲的美,領悟到戲曲的藝術精魂,這是它穿越歷史、傳承至今的依據,也是它吸引年輕一代、培育未來觀眾的關鍵。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