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當下文學“非經典化”
現象日趨嚴重
段崇軒(山西作家協會一級作家):從上世紀末期到現在,學界和文壇展開了一場持久不衰的文學“經典化”討論。討論的目的無非有兩個:一是回眸過去檢視經典文學的傳統、經驗以及潛在的問題;二是放眼當下審視新的文學的“缺失”,推進文學的經典化建構。這場討論的意義,應該說是現實的、深遠的。
當下文學就創作規模、平均水準看超過了過去幾個時期。但在市場化、世俗化的社會環境下,它還缺乏應有的經典追求和精品意識,確實存在著“有‘高原’缺‘高峰’”的問題。也許這種狀態還要繼續存在下去。
杜學文(山西作家協會評論家):我以為,所謂文學經典,就是文學發展進程中在社會思想、文化價值及藝術追求諸方面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作品。具體而言,可能會涉及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其表現的情感與思想是一個時代精神的反映;二是這樣的作品在藝術表達方面有對既有手法的創新與拓展,或是達到了極為完善的程度;三是能夠表現特定地域、民族的社會生活及文化環境;四是其對讀者情感與內心的沖擊力具有非同一般的強度;五是經過了時間的檢驗。但是在現實中,這幾個方面并不是都能夠實現,很可能一部作品只是在某一方面表現得非常突出,也往往被人視為經典。同時我們需要強調的是,經典是由歷史來證明的,而不是當下由人們命名的;或者說,經典需要時間的檢驗。新時期以來,文學出現了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過去被定為一尊的創作模式被更多的可能改變。其中最主要的是外來表達方式及藝術觀念大量引進,使中國的文學變得豐富起來。這無疑是非常積極的。經過差不多30年的引進、實踐、創新,文學表達的可能性大大拓展,創造力得到激發。但是另一方面,文學以及其他門類越來越呈現出趨同的傾向,或者說,出現了“非經典化”傾向。小說與散文的區別、紀實與虛構的區別、韻文與非韻文的區別等越來越不明顯。這種現象引發人們關于文學的焦慮與思考,也就出現了“經典化”的話題。事實上,在文學的表達方式越來越豐富多樣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更深入地思考,文學的特性是什么?或者更具體地說,小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散文、詩歌等文學樣式的基本特征是不是仍然存在?比如,在出現了大批的不以人物、情節、細節為主要特征的小說之后,小說是什么?小說還是小說嗎?我們的小說是不是應該為文學的殿堂提供典型人物?其結構的主體是不是仍然應該以情節為主?那些具有經典意義的理論與經驗還有沒有價值?這些問題對文學而言至關重要。
王春林(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我對當下時代文學尤其小說創作的總體看法倒不那樣悲觀。強調這一點,并不是說我就無視文壇的確充斥著大量垃圾作品這樣一種現象。堅持這樣一種態度的根本理由,在于我們一定要在一個更為宏闊的時空背景下來理解看待文學創作。無論任何時代,優秀的經典總是少而又少、極其罕見,大量存在的肯定是那些最終被文學史殘酷淘汰的垃圾作品。你根本不可能奢望在一個或者若干個自然年度內都會有經典作品生成。一方面我們固然應該看到當下時代文學創作“非經典化”現象的存在,另一方面卻也沒有必要為此而過度焦慮。因為從一個宏闊的時空背景來看,“非經典化”可能正是文學存在的一種常態形式。文學的經典實際上正潛隱于這一片看似“非經典”的作品之中。
傅書華(太原師范學院教授):在今天,談當下文學“非經典化”的話題,我首先想到的是,這表現了一種“焦灼”情感。這種焦灼情感,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目下已然成為一個經濟大國,迫切地希望成為一個文化大國,因而產生出來的對當下文學的一種期待;一方面是中國當代文學界對于自身價值認可的一種急切追求,希望當代文學能夠進入經典化過程;再一方面是對當下大眾文化潮流的一種恐懼。談當下文學的非經典化,其積極意義是可以讓我們正視當下文壇的弊端,但我們也要避免另外一種負面作用,那就是被今天整個時代整個民族的“浮躁”情感所同化。我想表達的另外一個意見是,談當下文學的非經典化,是我們在用一個原有的經典的標準作為我們作出這一判斷的參照系,所以,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什么是文學經典。今天對于中國當代文學是否有經典性作品,或者說,中國當代文學什么樣的作品可以算經典,在這方面的分歧,正是當前中國價值動蕩價值多元的一個必然反映。在這一時代語境中,談論什么是中國當下文學的經典,或者談論當下文學的非經典化問題,實際上是想在當下的價值動蕩中,厘清價值向度,張揚一種價值導向,這當然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只是我們在做這樣一件事情時,要考慮到我們是用什么樣的經典資源和經典標準來確定當下的經典是否存在。
文學經典的傳統、經驗
以及局限
段崇軒:今天應當明確地、響亮地提出“回歸經典”的口號,然后逐步達到“重建經典”的目標。文學經典中的優秀傳統、經驗以及寫法,是一代一代作家經過探索、取舍、總結緩慢地凝結而成的,是一代一代讀者和研究者經過閱讀、淘汰、闡釋漸漸地獲得共識的。它具有穩定性、神圣性乃至真理性。當然,隨著歷史的前行,經典以及經驗會出現種種變動。但是,經典文學中那些基本規律和方法,還是穩定的,應當努力繼承和發展的。就拿小說創作來說,努力揭示社會人生的深層脈動和真諦,傾力刻畫富有個性和深度的人物形象,苦心營構巧妙、獨特的人物形象,精心打造風格化的敘事語言等,均是典范化的寫作傳統和經驗。不管是長中篇小說還是短篇小說,都應當努力遵循。但現在的小說創作,這些經典寫法都逐漸揚棄了。主題淺薄、人物虛化、故事龐雜、語言粗糙,成為普遍現象。這樣的作品怎么能打動讀者?怎么能傳之久遠?
杜學文: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經典。但是,不同時代的經典仍然具有其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否則,我們就無法進行討論。而由于作家個人的人生經歷、審美傾向不同,作品所呈現出的風格又是豐富多彩的。對經典的追求,首先是對社會生活的表現及對人的思想情感表達深度的追求,以及建立其上的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提升。之后才是對傳統表現手法的繼承與新變。或一時代的經典,是那一時代文學所能夠達到的高度。但是,這個所謂的高度將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傳統的許多方面將呈現出或此或彼的新變。這種變化在許多情況下是非常積極的。中國文學在經過了30多年的眾語喧嘩、各爭其艷之后,確實是到了一個應該再反思、再整合,從而創作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學經典的時刻。
王春林:關于“回歸經典”與“重建經典”的問題。首先是一時代有一時代的經典。既然如此,那“回歸經典”中的“經典”又是什么樣的一種經典?是中國的經典,還是另外哪一個國家民族的經典?是先秦時代的經典,還是唐代抑或明清的經典?依照我個人的邏輯,既然一時代有一時代的經典,那么,一種站得住的提法就應該是“打造經典”,也即通過當代作家的積極努力,打造獨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經典。
傅書華:當下文學“非經典化”中的一個最大的失誤在于細節上的真實性的消失,許多的作品,立意、情節、人物命運的設計都還不錯,一些批評家對此粗略了解一下,也就據此展開評論。但這些作品,沒有大量的血肉豐滿的充滿現實真實性的細節作為支撐,不可讀,更經不住反復閱讀,所以難以構成經典。這一方面說明了作家缺少深入準確把握現實生活的能力,一方面是由于作家創作的浮躁心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細節上的現實真實性不重視,不知道這是作品得以成立的最根本的基礎,是小說現代表現方法的基礎。
在創新與背離之間
杜學文:回歸經典,或者重建這一時代的經典,對今天的文學而言,似乎是一種考驗,但也是文學自身發展的必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創新之后,人們應該歸于冷靜,梳理那些能夠支撐我們前行的路徑與方法。這樣幾個方面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作家到底是干什么的?或者說,其責任是什么?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僅僅在技巧方面下功夫,還是不行的。因此,我們應該突出地強調作家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即從情感與精神的層面提升人的操守、情懷及人文素養。應該在藝術的表達中創造出美的境界,并以此來感染人、引導人與世俗的、低級的、功利的價值選擇說再見。其次是作品的深度從哪里來?現在,很多人已經回避談深度的問題了。他們認為文學就是作者個人的表達。雖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一觀點,但在對這種所謂的“個人表達”的理解上還是要強調,這個所謂的“個人”所表達的是什么品質的內容?是否具備了相應的歷史深度與人文情懷?在他們的作品中是否能夠給人以啟示、思考,或者揭示出人類追求美好世界的可能性與現實性,以及人類發展的某種必然?一方面要對我們生存的社會現實有非同一般的體驗與了解,另一方面要對歷史有相應的認知。這樣,才能站在現實的土壤上,洞察人類的未來。人們才能夠從我們的文學中獲得信心與力量。其三,作品的魅力在哪里?或者說,文學對讀者的吸引力從何而來?簡單地說,當然是從作品的藝術表達而來的。但是,在文學出現了許多新的表現手法以及迥異于前的類型之后,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那些最具魅力的藝術表達是什么?那些最生動典型地體現了文學的根本特征的東西是什么?如果這些重要問題解決好了,文學將重新獲得力量,獲得走向未來的永恒魅力。
傅書華:我們還是應該從如何應對、面對當下中國的價值危機價值需求這樣的價值論層面,來談論如何面對作為文學經典的創作資源。譬如說,中國的文學傳統在價值流向上有兩大流向:一個是以整體利益作為價值本位的,是主流的;一個是以個體生命作為價值本位的,是民間的。后一個價值流向源自詩經,經由漢樂府、李商隱直達《紅樓夢》。在中國新文學中,則是胡適、周作人、梁實秋等人。面對中國市場經濟下新的人生形態的形成,對于上述的民間傳統的繼承學習是當務之急,它可以使我們在今天應對如何面對個體生命日常生存的價值危機,從而讓我們看到中國當下文學世界中個人化寫作以及書寫個體生命日常生存的那些作品的意義與不足。對于這兩種創作資源的重視不夠研究不足,是中國當下文學創作“非經典化”的一個主要原因。
段崇軒:當下文學有著豐厚的創作資源,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中國的古典文學,二是西方的現代派乃至后現代派文學,三是中國的現代文學,四是當代60多年的文學。其中都積淀著豐富的文學經驗。1990年代以至新世紀文學,到底繼承和發展了哪些文學傳統,值得反思。今天的文學自然也有探索和創新,譬如對人的精神情感世界的開掘;但表現更突出的是對經典傳統的背離。
王春林:當下時代的文學實際上面對著三個方面的文學傳統,一是中國的古典文學,二是西方現代以來的文學,三是中國現代文學。我的理解中,中國現代文學的范圍其實一直延伸到了“文革”結束之后,其長度顯然已經是60年。以上三個方面的文學傳統,都在不同程度上充分地滋養著當下時代的文學創作。創新,自然是指思想藝術上一種新的創造,背離,指的則是背離了某種優秀的文學傳統。若非如此,談論文學傳統也就失去了意義。任何時代的文學創作,要想真正有所創新,都需要作家既具備突出的思想發現與掘進能力,也具備出色的藝術表現能力。但這兩方面能力的不足,是否就可以被看作是對文學傳統的一種背離呢?實際的情形我以為恐怕沒有如此簡單。即以我自己更熟悉一些的最近一個時期長篇小說的創作狀況而言,我還是可喜地看到了積極探索創新的努力。那就是一種可以被稱之為“小長篇”的新的藝術形式的出現。一些作家不再迷戀所謂“宏大敘事”,開始以一種深刻、犀利的筆觸直插生活的某一縱深處。
重建經典的可能性
與艱難性
杜學文:就文學自身的發展而言,還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因為我們對這個急遽變革的社會缺乏深刻、生動的表現。但是,對文學,我們并不悲觀。盡管文學的影響力已然不能與曾經有過的輝煌相比,但是,文學的力量從來沒有消失,仍然在積蓄著燃燒的力量。我們已經有了一段極為豐富生動、變動不止的現實,為文學的表達提供了最為廣闊的舞臺與素材。同時,經過數十年的吸收、接納與消化,我們的文學觀念、創作手法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拓展。更重要的是,經過幾十年的創作實踐,我們的文學已經積累了非常可觀的經驗,能夠使我們在一個比較扎實的基礎上進行回顧、反思、疏理,從而汲取那些最具民族特色、最富藝術表現力的元素,以及最能夠使我們已有的文學接受吸納的經驗,從而創造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具有經典意義的鴻篇巨著。它將成為這個時代滾滾向前的歷史洪流中最為壯觀的浪花,與這個民族一起奔向未來。
段崇軒:一個時代的文學,總是以青年作家的創作為主體、為潮流的。他們的寫作狀態和創作發展,決定著一個時代的文學命運。當下的作家隊伍,“60后”“70后”以及“80后”作家已經成為中堅力量,而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作家基本退場、20世紀50年代的作家逐步減少。而正值風華正茂的中青年作家,在創作上既表現出他們獨特的優勢和長項,也暴露出他們突出的劣勢和短處。
傅書華:我覺得,當下文學如果努力重建經典,有幾個問題是應該引起重視的。第一,要汲取思想界特別是史學界的研究成果,這特別地表現在那些書寫歷史場景的作品中。一個階級斗爭的大時代已經成為歷史,書寫這個大時代應該產生經典性的史詩性的作品,但我們現在在這個領域里,無論從對歷史事件的反映,還是對一個時代歷史風云人物的刻畫,更多地看到的還是把教科書給形象化的文學版本。第二,小說界要汲取近年來國內外非虛構寫作的成果。第三,對新的文學形態產生文學經典可能性的關注,譬如網絡寫作、科幻寫作。
王春林:要想打造獨屬于當下時代的文學經典,所依托的創作主體到底是所有的中國作家還是青年作家或者中青年作家,我給出的答案是前者而不是后者。這里的一個前提是,文學創作其實與年齡無關。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我不太同意單單指出青年作家存在創作上的劣勢和短處。與其說存在著不同年齡段的作家的差別,莫如強調存在著優秀作家與非優秀作家的區別。不論是生活領域狹窄還是思想視野局促,不論是文學素養匱乏還是表現方法單一,所有這些,都只能說是屬于那些不夠優秀的作家,而不能說是屬于哪一代作家。至于當下時代文學的痼疾究竟何在,其中最大的癥結恐怕還是在于作家能不能對于生活或者說存在有獨到的發現與開掘。究其根本,這是一切偉大文學創造得以實現的一個基本前提。
當然,說到當下時代文學經典的打造,我給出的判斷應該說還是樂觀的。以我所集中關注的新世紀以來的長篇小說創作為例,經典性因素的具備,還是有著相當的可能性。
段崇軒:盡管文學“非經典化”現象突出,文學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問題多多,但我對文學“重建經典”仍然抱有期待和信心。一是社會發展的推動。當今中國正處在一個劇烈的歷史轉型期,其深刻、復雜、廣大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強勁的動力。二是文學發展的大勢。新時期文學到現在將近40年了,我們經歷了思想、思潮、流派、方法等各種各樣的變革和演化,積累了大量的精品、經驗和教訓,它將呼喚、促進文學的經典化進程,超越既往的經典文學作品,進而創造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