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文學理論 >> 正文

    抒情有度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4月25日08:27 來源:人民日報 虞金星

      原來有種印象,小說長于敘述,散文則長于抒情。抒情被視作散文的看家本領。

      也不必爭論這種說法精準與否,至少可以說,抒情發揮了 散文這種文體的優勢。因為相比其他文體,一般認為,散文與作者的對應關系是更緊密的。盡管隨著文學創作的理論與實踐發展變化,散文的非虛構與虛構問題邊界一直在游移,但20世紀以來,數量可觀的經典散文是被視為作家“心聲”的。抒情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是創作實踐給予的認可。

      散文利于抒情,易于抒情,是優勢,但優勢倘不善用,也可能變成劣勢。

      散文的抒情也怕過度。抒情的過度,表現之一是為抒情而抒情。抒發情感,一般而言,總有一個“發”的來源,也有一種“抒”的脈絡。無論是人物、事件、風 物,總要與作者的感情產生交匯,才算有本之木,恰如其分。倘若對此無情無感,勉強要“抒發”,即使篇幅漫長、用詞錦繡,也擋不住被讀者看出來物與情兩張皮,是寫作者在放無線的風箏而已。為抒情而抒情,不過是假抒情,最容易用上已經被別的作家用濫了的陳詞,難以見到貼心、精準的表達,也就讀不出感人的滋味。

      抒情的過度,還有一種表現,是有情即抒。在抒情與寫作之間,一般而言,總要有道閘門,控制方位、流速,以防情感泥沙俱下,變成粗淺、粗暴的“意識流”。倘若失了這道篩選、斟酌的工序,所謂的“寫作”也就不過是寫字而已,不能視為創作了。情感雖然是跳躍的,文章卻不能一味隨情縱躍,既沒有顯性的結構串聯,也沒有隱性的脈絡鏈接。

      汪曾祺先生說:“過度抒情,不知節制,容易流于傷感主義。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也是一 切文學)的大敵。”散文善于抒情,卻對作者的“心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感的成熟度,邏輯的成熟度,都很容易暴露在讀者的眼中。這種情況下,是否能妥帖地用好抒情,抒情有度,抒情有方,對散文作者而言,其實是種考驗和篩選。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