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學術動態 >> 正文

    樂黛云:中國比較文學 當前需返本開新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1月18日13:29 來源:深圳商報 魏沛娜

      ● 樂黛云,女,1931年生,貴陽人。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外國語大學兼任教授;歷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15年、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7年,自1989年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至今、現任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法合辦《跨文化對話》雜志主編。

      上世紀80年代,著名學者樂黛云和先生湯一介受邀來到深圳,和胡經之、李賦寧共同創辦了深圳大學中文系以及深大國學研究所、比較文學研究所。可以說,中國比較文學從無到有,從寂寞走向繁榮,特別離不開樂黛云這位拓荒者的探索與奮斗。盡管年逾八旬,樂黛云仍然深深關注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方向與挑戰。去年恰逢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成立30周年之際,樂黛云接受了本報記者獨家專訪。訪談過程中,這位老學者思路清晰明辨,對深圳大學、對中國比較文學一如既往地充滿關懷。

      邁向更加成熟的轉折時期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2015年是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成立30周年,這30年的比較文學是在您的理想發展狀態之中嗎?

      樂黛云: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個發展過程,比較文學亦是如此。比較文學發展的第一個階段主要是研究文學關系,比如中國文學和法國文學的關系,中國文學和美國文學關系;第二個階段是研究文學所表現的共同因素,比如表現人性,探索不同文化之間的共同之處;第三個階段是進入20世紀以后,比較文學更集中在研究不同民族文學之間的差別、對話和互動,也就是更注重研究文學之間、文化之間的“間性”,從“間性”中發現差別,又從差別之間取長補短,既深入了解對方,又反觀自己,在對比中發展雙方的文學與文化。

      孔子說 “三十而立”,中國比較文學已到了“而立”之年,也就是到了一個邁向更加成熟的轉折時期,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返本開新,回到文化的基本價值,開辟新的境界,創造新的成績。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上世紀末,有關比較文學“學科之死”的論調甚囂塵上,在國外曾有衰落之勢。然而近幾年來這些論調有了很大改變,尤其是中國的比較文學恰恰相反,處于欣欣向榮的狀態。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樂黛云:當時,一些外國比較文學學者沒有看到多元文化的發展,總是局限于歐美文化的歷史和現狀。他們不習慣與世界文化平等交流,也沒有看到世界文化發展的多元趨勢,沒有看到新興國家的文化和文學必然要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改變世界文化的格局。

      中國比較文學一開始就是從多元文化出發,從來不想去統治別人。總結這三十年中國比較文學發展的主流,就是堅持文化之間文學的平等對話和交流。目前,這一發展方向已開始得到更多國家的認同。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我們反對歐洲中心主義,自己絕不能變成中國中心主義,目前有人非常強調中國文化尤其是古代文化,好像中國文化也要覆蓋全世界,征服全世界的文化,這也是錯誤的,是走過去歐美文化殖民的老路。對這一點,中國從一開始就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在比較文學發展的第三階段,中國比較文學一定能蓬勃發展,勢頭將會是很好的,我對此很有信心。

      恢復和創造自身文化話語還有過程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現在有學者強調要建構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理論話語體系,對此您怎么看?

      樂黛云:當然中國應該有自己的話語,用來解釋自己的文化和文學,不能只用歐美那套思維方式,強加套用于中國文化。那樣做只有兩個結果:一是掩蓋或閹割中國文 化固有的特點;二是其他文化也不能通過中國文化來反觀他們自身,得到助益。過去一百年來,西方思想對中國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我們借助西方的思想理論,對于發展自身是有很大幫助的,這已經融匯在我們的文化和文學里,無法剝離,也無須剝離。我們不能否定一百多年來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發展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但與此同時,也不能無視其消極作用。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在您看來,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理論話語體系現在已經建構起來了嗎?

      樂黛云:我想還沒有,還在建構之中,西方影響是很大的,一百多年來的文化殖民,用西方話語來覆蓋我們的文化,解釋我們的各種現象,是非常深刻的。我們要恢復和創造自己的文化話語,還需要有一個奮斗過程。

      要拆掉中國學派的籬笆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上世紀80年代,您與湯一介先生共同創辦了深圳大學中文系以及深大國學研究所、比較文學研究所。我們常常想,如果您一直留在深圳,那么現在深圳大學的比較文學可能會辦得更好。

      樂黛云:中國比較文學最早的發源地是在深圳大學。當時大家都不承認比較文學,認為比較文學既非中國文學又非外國文學,好像是一個怪胎,很多人并不看好它。當時我在深圳大學擔任中文系系主任。事實上,比較文學只有在深圳才能辦起來,因為深圳大學當時是一個新型大學,時任校長羅征啟是一個思想解放的人,對組建比較文學新學科很鼓勵。所以,中國比較文學第一個誕生地就是深圳大學,當然深圳大學也有它的優越條件,一方面毗鄰港臺,臺灣地區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設立比較文學博士班,其先進思想對內地發展比較文學大有裨益。

      那時我們創辦深圳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有一個目標理想,就是認為應該把深圳大學辦成 東南亞的一個學術中心,因為東南亞有很多華僑,他們需要學習漢語,學習中國文化,學習中國傳統習俗,他們也較深地了解西方文化。當時我們希望通過比較文學把中國跟東南亞這片土地聯系在一起,圍繞“文化中國”,把這一大片熱愛中國文化的人帶動起來,做成系統性的宣傳和研究。后來因為各種發展的條件不夠,于是中斷。加上后來一些歷史原因,也就失去了這種“雄心壯志”。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在中國比較文學而立之年,可以請您談談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未來發展的可能及路徑嗎?

      樂黛云: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即《打開中國學派的籬笆》,我不贊成用中國學派來綁住我們自己,因為比較文學本身就是開放性的,不斷要和別的文化交流,研究不同文化之間的“間性”,如果不拆掉這個中國學派的籬笆,中國將永遠是封閉的。正如對中國現代文學、當代文學,也不應該區分其屬于中國學派與否,而是應該讓他們充分開放性地發展,他們完全可以今天像這個學派,明天又像那個學派,他們應共同屬于全世界;況且過去的學派也不是自封的,往往是被后來者的敘述所分析和歸納的。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