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也說“中國精神”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1月15日16:24 來源:中國作家網 常智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高度概括了中國精神的本質內涵。黨的文藝工作也強調宣傳“中國精神”的重要性。在學習和領會關于“中國精神”本質內涵的過程中,我覺得可以從“崇德尚禮,合和創新,內圣外王,齊家治國”四個方面去理解。

      一、中國精神是中國人創造的精神,其中融入中國人長期形成的思想、文化、道德觀念,融合著這個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生產方式形成的性格、氣質,滲透著這個民族賴以生存的地理、氣候、環境等因素。中國精神是諸多因素形成的民族精神的一種升華。

      二、中國精神是一種國家精神,是以家庭為基礎的集體主義精神。“齊家、治國”,是國家精神建立的基礎。正是從這個角度講,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愛家庭、愛民族、愛人民、愛國家,是中國精神的生命源泉。

      三、中國精神是一個歷時性的概念,她是中華民族經過漫長的崢嶸歲月,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一種“與天地同歲,與日月同輝”的自強不息的歷史精神。 這是中國人在人類歷史的進步中所創造出來的一種奮斗精神,積淀著時間對生命的考驗和對思想觀念的篩選。她既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又具有歷史的延續性。

      四、中國精神是一種共時性寓于歷時性之中的精神。她之所以能夠一直發展延續下來,是因為她對人類的文明和進步有指導意義,對人的生命、生活、生產、生存,及其發展和繁衍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這種與時代精神同步、與時代精神融合的現實致用性構成了她的共時性。“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使其根深葉茂,生機勃勃,經久不衰,薪火承傳,文脈不斷。

      五、“中國精神”是意識形態的一種表現,她高懸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上,對其本質內涵的歸納和揭示,是靠語言介質來完成的。由于語言本身的特性,必然具有“言”“意”在“所指”和“能指”之間的具體表述。因此,對中國精神的本質內涵,我們可以通過每一個人的不同的學習和實踐,從不同的體驗、不同的感受,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理解。

      “崇德尚禮”是從中華民族文明史的發端,思考中國精神本質內涵的邏輯起點。“崇德”是人性向善的表現,“尚禮”是“崇德”的文明形式。“崇德尚禮”必然使民族走向團結,人類走向和平。“合和創新”是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出發,通達“天人合一”的傳統觀念,面對中華民族為人類曾經作出的重大貢獻,而思考這個問題,并理解“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科學性和精辟性。“內圣外王”是從階級存在的歷史現實出發,從國家精神的主體——人民在建設國家和維護國家形象的精神、風骨、氣質、品格、胸懷、境界出發,去理解概念的內涵。“齊家治國”使民族的歷史精神回歸于人類的、國家的、現實的生存大地。

      “崇德尚禮,合和創新”側重于歷史的終極關懷和理想的路徑探尋,“內圣外王,齊家治國”側重于現實生存的社會矛盾處理。前者走向“人類詩意地棲居于大地”,后者創造“國家平等,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條件。前者在人性的基礎上重鑄悲憫情懷的大同高地,后者在社會矛盾中再造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豐功偉績。失去了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也就失去了崇德尚禮走向人類“大同”的可能。

      在這里,有幾個字詞需要說明:

      禮,不僅有禮節、禮貌、文明的意思在其中,還有法治的思想在其中。

      合,講合中、合同、合時、合龍、合二而一,天人合一,以及配合、結合、融合。

      和,講和合、和諧、和平、和養、和居、和睦、和好。和是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合和人文以化成天下。“合和”含有剛、柔、善、惡、“和而不同”的意思。合和,含有包容、兼備、協作、開放、開明、開通,聯合開創、合作共謀的意思。

      “內圣外王”中的“王”,不是要在世界上稱王稱霸,實行“王道”的“王”,而是為實現自信、自立、自愛、自尊、自富、自強、自盛的目的而“養浩然之氣”的“獨立和挺拔”;是面對一切牛鬼蛇神、鬼蜮魍魎的大義凜然,神圣不可侵犯的威嚴和震懾之勢。我們這里是古語詞意的延伸引用。“內圣外王”既含著“修、治、齊、平”的思想,也包括“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匡扶正義,扶弱濟貧”的氣質。

      中國精神是中國人的生活、生存、生產精神。精神是物質的反映,物質是精神的基礎。中國精神是中國人在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帶著民族的生命呼吸,人民的生活期盼和理想追求。她是中國人生活、生存、生產的核心價值觀的體現。中國精神面對社會是“國家興亡,匹 夫有責”(取義);面對人生是“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樂生);面對藝術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載道)。

      “中國精神”在儒家“厚德載物”“盡善盡美”中發端,在陰陽家“五德和合”“六氣羽化”中浸潤,在道家的“道法自然”“沖氣為和”里觀察,在兵 家的“以靜制動”“不戰而驅敵”中思考,在法家 “救世惠人”“賞罰求和”中發展,在墨家的“非攻兼愛”“進賢尚同”中成熟,在史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中完善,在名家“合同異”“同 一律”中澄明。

      我們的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從公元前11世紀周人提出的“德”“孝”,到春秋戰國提出的“仁”“愛”,到兩漢的“論衡”“清正”,到魏晉 的“自然”“虛靜”,到隋唐的“中說”“佛性”,到宋元的“理學”“心性”,到明清的“良知”“齊家”,到近代的“太平”“改良”,到當代的“和平共處五 項原則”,這個民族一直在“凡有血氣,莫不尊親(中庸)”的道路上前行。

      “中國精神”是和平之精神、大地之精神、母性之精神。她重體驗、重操作、重致用、重效果,閃爍著經驗理性的光彩;她重血緣、重人倫、重家庭、重 感情,散發著溫馨親切的氣息;她重均衡、重統一、重中庸、重平等,顯示著一種公允端正的風度;她重教化、重修為、重寬人、重律己,體現著一種母性情懷;她 重自然、重本真、重純潔、重淡泊、重樸素,顯示著一種優美的神態;她重天時、重地利、重人和,突出著一種整體合和的觀念;她重形神兼備,以形寫神,以形通 神,立像盡意,舍生取義;她重以虛寫實,無中生有,黃土生金,對立統一,相克相生,相輔相成;她重情志,詩言志,醇人倫,美教化。

      文學表現中國精神就是要用形神兼備的生動形象、感人至深的豐富情節、主題鮮明的先進思想、妙想遷得的優美筆法,表現中國人“舍生取義”“憂國憂 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用主客一體、神與物游、借景抒情、緣情寫景的方式,表現中國人民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和平、創造生活、創造世界的國家形 象;用充滿陽光、自然清新、健康向上、剛健簡約、樸茂豐沛、雅俗共賞的審美感情,表現中國精神與中國作風;用泰山壓頂不彎腰、雷霆萬鈞不動搖,反對世界霸 權、反對軍國主義死灰復燃,講述人類和平的中國故事,表現中國氣魄。

      “中國精神”是經過五千年血與火的洗禮承傳下來的精神,是迄今為止人類文明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完整的版本。她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就為我們探索人類未來的前途和命運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思想資源。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