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孟憲明:“我想要喚醒曾經感動過人們的東西”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1月18日09:27 來源:中國作家網 王 楊
    孟憲明孟憲明
    《念書的孩子》《念書的孩子》
    《念書的孩子》電影劇照《念書的孩子》電影劇照

      “這是一部讓人淚如雨下的影片,講的是一個 叫開開的小孩和一只叫小膽兒的小狗一起生活。故事的開頭是開開的爸爸媽媽進城打工,他們上車后,開開就在車后追著哭,當時我忍不住落下了眼淚。其實,我和 開開的遭遇是一樣的……”這是一名五年級的小學生寫下的觀后感,他看的電影叫做《念書的孩子》。這部電影的同名原著小說《念書的孩子》由作家孟憲明創作, 描寫的正是我國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情感,小說和電影感動了無數的讀者和觀眾。有評論稱,《念書的孩子》是一部現實主義佳作,對人性的深刻揭示和準確表現,正 是這部作品優于同類作品的可貴之處。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孟憲明與學者方衛平、海飛等從《念書的孩子》出發,暢談“兒童文學的深意”,本報記者 就相關話題采訪了孟憲明。

     

      記  者:您認為“兒童文學的深意”是什么?

      孟憲明:兒童文學的深意是寫人性中原本就有的光輝。人生來具有一種神性,這種神性在孩子身上表現得最明顯。我寫兒童文學,寫兒童的情感,也沒有特別深刻的使命感,我就是想要喚醒什么,讓人們意識到,有些東西曾經感動過你。我還認為體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寫。

      記  者:您為什么會寫留守兒童這個題材,是什么觸發了您的寫作靈感?

      孟憲明:我出生在農村。23歲才出來上大學。我現在生活在城里,而靈魂總在家鄉的田間游蕩。早些年,我總做家鄉的夢,這些年還做,只是再進入鄉夢卻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留守兒童就是我家的孩子;蛘哒f,我家的孩子就是留守兒童。我熟悉他們的生活。我的身邊就有他們的影子。我大姐、我三姐,她們的孫子、孫女都在 鄉村留守著,都是在留守中長大的。他們的故事在我姐姐的感喟聲、嘆息聲、念叨聲中,一次又一次提醒著我。他們跟父母進了城,家里人常常為找一個能接受他們 的學校著急。我幫助過這些孩子,也和他們一起著急過。

      說到《念書的孩子》,它是夢中飛來的一個故事,是這個動人的故事“主動”找到我的。它緣于我一次回鄉。大姐說,她15歲的孫子在蘭州離家出走。 孩子的父母不著急,卻把兩位老人急得要死。他們不敢掉淚,因為掉淚不吉利。他們睡不著,一夜一夜的靠墻坐著。當大家發現事情嚴重,動員所有親屬把孩子找到 的時候,兩位老人卻再也忍不住牽掛的淚水,因為,孩子是他們老兩口帶大的。

      這件事過去一個多月后,開開帶他的狗沖進了我的夢境,開啟了我情感的閘門。我是哭醒的。醒來后我不敢睜眼,閉上眼檢討故事。淚水再一次洶涌而至。那時我正在寫一個長篇,可整個上午都寫不成。我只好停下來,另辟了一個文件,名字就叫《念書的孩子》。

      記  者:《念書的孩子》中,路開給爺爺、小膽兒念書,“念書”貫穿了全文,您在書中賦予了“念書”什么樣的意義?

      孟憲明:念書,是《念書的孩子》的一個招牌動作。念書不是讀書,“念書”的“唸”(繁體)是帶有“口”的,是真的在“唸”。念書,是一個三年級 小學生最基本的生活內容,但把這個基本的生活內容強調到藝術真實的高度,它就具有了情感迸發的爆力。開開給爺爺念書,給爺爺和狗狗一起念書,這都是容易 的。但開開進城后,通過長途電話,一次又一次地給遠在千里之外的狗念書,這就難(奇)了。還有后來,給死去的爺爺念書,給行將死去的狗狗念書來安慰它,我 覺得千萬人中,也只有9歲的開開能做到。

      正是靠著念書,三年級學生路開贏得了學習成績,贏得了尊嚴和信心,贏得了他和狗狗“小膽兒”的友誼,更贏得了所有人的感動。如果去掉了“念書”這個行為,《念書的孩子》就不會成立?梢哉f,“念書”是《念書的孩子》的靈魂。

      記  者:書中寫到留守兒童這一廣泛而特殊的兒童群體,側重孩子與家庭的關系,以情動人,您怎樣發現人物情感上的細節,如何寫出孩子心理的敏感和豐富?

      孟憲明:細節,是小說的力量。細節,是小說的生氣。細節,是達到藝術真實的保證。

      比如《念書的孩子》中寫開開爸爸回家要給開開炒兩個菜,讓他好好吃一頓,開開說:“謝謝爸爸。”爸爸說:“給爸爸不要客氣!遍_開說:“謝爸爸,不客氣。”我認為從這兩句話中就看出孩子對父母有深刻的隔閡感。這就是細節的力量。

      記  者:書中開開接連遭到爺爺去世、小膽兒去世的打擊,對孩子是否過于沉重了?您覺得在創作兒童文學作品時應怎樣處理生活中真實的苦難和打擊?

      孟憲明:我一直認為,一個事情的大小和事情本身無關系,與當事人對它的感受有關系。

      成人世界認為重要的東西,孩子并不一定認為它重要。相反,孩子們認為重要的東西,成人也往往認為不值一提。譬如“小膽兒”,它只是一只被開開撿 回來的流浪狗,它太不重要了;可是當它拼命追趕著開開的汽車時,我們感到了它對于開開和開開對于它的重要。我認為所謂的重要,不是生活真實的重要,而是藝 術真實的重要。我們的淚水是因了藝術的真實而流下來的,并不是因為生活的真實。

      爺爺死,狗狗死,都是開開生活里的重大事情,而他必須面對。

      兒童時代在人生的季節里應屬春天。春天是生長的季節,一切都充滿生氣。面對這樣的生命季節里的苦難,主人公常表現出一股無奈中的勇氣,因此常讓 我們更為震動。比如開開在墳前給爺爺道別,比如開開給瀕死的“小膽兒”念書。兒童文學不能回避苦難和打擊,相反,恰恰是因了這些,才開掘了兒童文學的深度 與廣度。

      記  者:《念書的孩子》已經被改編成電影,請您介紹一下電影的改編過程。

      孟憲明:小說正創作,就有導演聽了故事,帶著投資方請我寫劇本。第一部電影完成的時候,全部的小說也完成了。同名電影《念書的孩子》在美國第九 屆(2012)圣地亞哥國際兒童電影節獲得最佳電影和最佳演員兩項大獎。頒獎會上,美國觀眾提議讓電影接著拍攝并愿意提供拍攝資金,我回答第二部劇本已經 完成。第二部電影《念書的孩子》于美國第十屆(2013)圣地亞哥國際兒童電影節再獲最佳電影和最佳演員兩項大獎。兩部電影的內容剛好是小說的全部內容。

      記  者:留守兒童或打工子弟在看過書或電影之后都有什么樣的反映,其中令您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孟憲明:據我所知,他們看后都很感動。

      有一次我參加一所小學的電影放映,電影結束后,我和校長、老師們上臺照相,而坐在前排的兩個女孩子一直在流淚。我邀請她們照相后才知道,她們都 是留守兒童,剛進入城里學校。有一個小學五年級學生在觀后感中寫道:“這是一部讓人淚如雨下的影片,講的是一個叫開開的小孩和一只叫小膽兒的小狗一起生 活。故事的開頭是開開的爸爸媽媽進城打工,他們上車后,開開就在車后追著哭,當時我忍不住落下了眼淚。其實,我和開開的遭遇是一樣的……”說明孩子是從作 品中得到了情感的共鳴。

      記  者:您的另一篇小說《青石臼》寫村子拆遷過程中孩子的故事,依然以情感為主線。聽說您還在創作第三部關于留守兒童的作品,能否介紹一下創作中的這部作品的主要內容,它與前兩部有何聯系和不同?

      孟憲明:我計劃寫一個三部曲,叫《鄉童三部曲》。前兩部《念書的孩子》和《青石臼》已經完成出版。第三部名叫《花兒與歌聲》,寫一個11歲男孩 兒和6歲的瞎妹妹的故事。五年級學生范大強受了老師的不白之冤,憤然出走。他在乞討的路上,遇上他被媽媽遺棄的6歲的瞎“妹妹”心明。他帶她回家,并帶她 一起走進了學校。新來的音樂老師高虹理解、尊重學生,她專為大強創作了歌曲,歡迎他的回來;她發現了心明天賦的好嗓音;更重要的是,她聯系到省城大醫院的 醫生,讓心明的眼睛恢復了一定的視力。

      我同樣在小說中寫到了那些遠離父母的鄉村孩子們的心理變化、精神成長,也寫到了他們的美好和善良、他們的渴望和理想。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