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高齡“三八式”老八路 40年筆耕166萬字皇皇巨著
姚雪森長篇小說《征程四部曲》新書發布會暨贈書儀式在京舉行
2014年6月17日,中國青年出版社在京召開“姚雪森長篇小說《征程四部曲》新書發布會暨贈書儀式”,原海航政委單大德海軍中將、原某軍軍長房揚達等特邀嘉賓共50余人,以及首都多家新聞媒體出席了發布會。
《征程四部曲》作者姚雪森系原海航副司令員,1924年出生,1938年入伍,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兩次負傷。1950年選調海軍,從此創造了海航歷史上諸多“第一”,成為海航一位傳奇式人物:他1950年被選為海軍航校第一期飛行學員,195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畢業證書為“空字第壹號”;畢業后擔任海航第一支轟炸機部隊航一師第一團第一任團長,1954年第一個駕機率部轟炸一江山島;第一批改裝噴氣式轟炸機,成為全天候飛行員和指揮員;1955年駕機率部參加遼東半島大演習,因飛行成績優異受到彭、賀、聶、葉四位元帥的接見和表彰。此后幾十年,他一直在海航飛行和工作,先后擔任飛行團長、師長、艦航參謀長、航校校長、海航副司令兼參謀長,1983年創建深圳“中海直”公司,出任第一任董事長。
《征程四部曲》始創于1967年,初稿完成于2007年,約200萬字。經過最近兩年修改,最終定稿為4卷本166萬字,包括《易水河》、《狼牙山》、《鐵血情》、《海空戀》4部。
該書以作者的親身經歷為線索,采用虛實結合、工作與愛情雙線交織的筆法,從一個局部再現了我軍從抗戰開始到“文革”前的斗爭歷史和發展變革,并以此為背景,塑造了易曙光、柳雪梅等眾多鮮活的典型人物,描寫了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和命運,弘揚了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該書的突出特點是有故事、接地氣、原生態、生活化。故事構架恢弘,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生動,結局出人意料,讀后令人凝眉沉思,感慨良多。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征程四部曲》再次印證了這一顛撲不破的文學創作原理。該書的成功,主要源于作者豐厚而獨有的生活,姚老的生活仿佛一座儲量巨大的寶藏,為他這位不知疲倦的老礦工源源不斷地提供原料。他經歷了血與火的年代和激情燃燒的歲月,見證了舊中國的覆滅和新中國的誕生,品嘗過“文革”的苦果和改革開放帶來的喜悅,從易水河畔的一名少年、“三八式”小八路成長為新中國海軍航空兵的優秀飛行員和高級指揮員,在個人感情上也頗有戲劇性。他本人的這些傳奇經歷為小說創作搭起了順暢合理的結構,提供了豐富的故事、人物原型和生活細節,他的小說因此具有明顯的“原生態”,并且“接地氣”。經過幾十年辛勤筆耕,姚老終于成功地把半個多世紀的生活真實升華為166萬字的藝術真實,可謂一部頗具特色的“草根”巨著。
會上,作者還向海軍某部基層連隊官兵贈送了該書。
生活源泉的激情噴涌和藝術呈現
楊忠義
最近,姚雪森著軍事題材長篇小說《征程四部曲》,由中青社出版了。
這是一部四卷本、166萬字的皇皇巨著,包括《易水河》、《狼牙山》、《鐵血情》和《海空戀》。這是一位穿越戰火硝煙和解放后各個時期的90歲老人親筆寫出的小說。今天,如此高齡作者出版這樣大部頭的小說,在全國似無他人。所以這部小說的創作和出版本身就是中國文壇一個奇跡。
該書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線索,采用虛實結合、工作與愛情雙線交織的筆法,講述了以易曙光和柳雪梅為代表的一群小八路在革命征程中鍛煉成長的故事,塑造了眾多鮮活的典型人物,描寫了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和命運,折射出了我軍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到“文革”前的斗爭歷史和發展變革,弘揚了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彰顯了人性的光輝,故事構架恢弘,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生動,語言很接地氣,讀后令人掩卷沉思,感慨良多。
作者入伍前只讀過幾年小學,文化不高,更沒有文學理論,他的創作理念和手法主要承襲中國的傳統文學,來源于他的閱讀經驗,他認為,寫小說就是講故事,大故事里套小故事,好小說必有一個好故事。小說家就是要為讀者設置一條彎彎曲曲、忽明忽暗、遠不可測的“胡同”,胡同的左右墻壁和盡頭繪滿了各種各樣的風景和人物,吸引著讀者自愿在這條胡同里且看且行。造就“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閱讀心態。除了他本身的傳奇經歷極具故事性外,他還收集積累了200多個小故事,寫作時巧妙地融入了書中,因此他的小說很有故事性、可讀性。
姚小說的故事不是輕飄飄的純娛樂、純消遣式的故事,而是沉甸甸的有質量的故事,因為他把故事置于中國特定的自然和歷史時空,通過對個體事件的精彩描繪,透過對個體人物的情感糾葛和命運軌跡的細膩展示,折射出大的歷史和時代背影,反映彼時彼地的社會矛盾、敵我斗爭、黨的領導、群眾活動以及自然風光、風土人情,試圖將讀者的目光引深到故事后面蘊藏的歷史、自然和文化,讓讀者在分享故事的同時,能夠思想上獲得某種啟迪,精神層面得以刷新。
故事的靈魂是人物,故事塑造人物,人物推動故事。《征程四部曲》并沒有大部頭小說常用的所謂“宏大敘事”,亦不見對大的時代風云、歷史背景以及戰爭場面的全景式直接書寫,而是將濃筆重墨聚焦于社會下層的小人物、部隊基層官兵和普通百姓。書中總共出現了二百多個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易曙光和柳雪梅,重要人物有三四十個,這些人物不是憑空想象和編造,大都有生活原型,所以活靈活現、有血有肉,各具獨特的面貌、性格、命運。在最近舉行的新書發布會上,兩位應邀到會的原型人物就激動地講述了他們的故事。
故事是靠情節鏈接、靠細節激活的。在情節設計上,姚小說借鑒了中國傳統寫法,注重神秘性、突然性、偶然性,講究“巧合”、“鋪墊”、“伏筆”、“呼應”,他認為“無巧不成書”是寫書之秘笈。書中很多細節非常精彩,非常生活化,是他從自己戰斗、工作、飛行、學習、戀愛中采擷而來的,讀者感到熟悉而新穎。小說中百分之八十文字是人物對話,作者很善于營造一個場景、一個畫面,通過人物的衣著、表情、動作、言語,反映人物豐富的生命情態和駁雜的心靈世界。
作者系原海航副司令員,“三八式”老八路,解放前是握槍桿的,解放后是握飛機駕駛桿的,而后來他握起了筆桿,40年默默筆耕不輟,一舉捧出了166萬字的小說,他靠的是什么?他靠的不是寫作技巧而是生活,不是文藝理論而是直感。他從戰爭從苦難中走來,親歷了舊中國的覆滅和新中國的誕生,又經歷了解放后各個歷史階段,有著獨特的豐厚的生活積累,背負著毫無功利主義的創作責任和沖動,不自由主地拿起筆來,任由生活源泉裹挾著氤氳地氣激情噴發,將自己經歷的那段最精彩歷史和附著于此的原生態故事藝術地再現出來。《征程四部曲》的問世,再次印證了“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這一顛撲不破的文學創作原理。(作者為《征程四部曲》特邀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