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涉藏題材影像作品熱映后的冷思考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1月20日14:28 來源:中國民族報 小月

      近日,藏族導演萬瑪才旦執導的藏語黑白電影《塔洛》,在入圍釜山國際電影節、溫哥華國際電影節并在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首映后,又獲得今年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4項提名。這是萬瑪才旦繼《靜靜的嘛呢石》、《尋找智美更登》之后,在藏族母語電影領域的又一次深耕,也是藏族題材影視創作上一次沉甸甸的收獲。

      其實,除了《塔洛》和在65屆柏林電影節上入選新生代單元的松太加作品《河》,今年涉藏題材的影像作品還真不少,而且都是“重量級”的。如,中國首部4K超高清紀錄大片《第三極》,在央視播出后好評如潮,創《舌尖上的中國》之后又一個紀錄片收視高潮;紀錄片《喜馬拉雅天梯》,更是罕見地讓紀錄片進入商業院線放映,并且取得良好的口碑和不俗的票房。此外,《西藏》、《天河》等影視作品在央視陸續播出,使得今年的熒屏顯得“藏風濃郁”。 

      綜觀這些點亮熒屏和銀幕的涉藏題材影像作品,不難發現,它們有幾個共同特點。

      首先,這些作品大多制作精良,投入成本高,拍攝難度大。就拿迄今為止投入成本最高的《第三極》來說,共出動6個調研小組、4個攝影小組拍攝了500多天,行程超5萬公里,攝影師既上過雅魯藏布江懸崖,又下過奇寒無比的高原冰湖,光航拍設備就損壞了5套,所以《第三極》所呈現的自然之奇美、高原之壯觀,是無可比擬的。而《喜馬拉雅天梯》也是耗時幾年,完成了人類首次對攀登喜馬拉雅山的拍攝記錄,這不僅是影像界的突破,也具有人類學和社會學意義。

      其次,這些影像作品的內容逐漸去神秘化、神圣化,更真實地反映出藏地的民風民情以及普通藏族人的生存狀態。以前,我們所熟知的涉藏題材作品,如《紅河谷》、《塵埃落定》、《岡拉梅朵》、《西藏往事》等,要么是反映舊時藏區上層貴族如土司、領主生活的,要么是以藏地為背景,渲染或悲壯或凄美的愛情故事、傳奇經歷的,普通人尤其是底層老百姓是很難進入影視表現視野的。但是《第三極》里講述的近40個故事,全是普通藏族人的故事,包括僧侶、捕蜂人、手工藝者等。《喜馬拉雅天梯》聚焦的也是登山學校里出身貧寒的藏族青年,講述他們的理想和生活。《塔洛》和《河》雖然是故事片,但主人公都是牧民,而非達官貴人。這些影像表現的轉變,從側面折射出人們對青藏高原及藏族認識的轉變。過去將西藏神秘化、崇高化的表達在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更為立體、飽滿和真實的藏地風采。

      可以說,無論是創作者意識觀念上的轉變,還是技術手段上的更新,都賦予了當前涉藏題材影像作品更大的魅力。這些作品不僅獲得了國內觀眾的好評,也引起了國外業界的關注。據悉,今年威尼斯影展挑選的藏族題材電影就有好幾部,這不僅是因為其影像品質達到相當水平,也因其傳遞了雪域民族不同的文化觀和價值觀。

      當然,也應看到,盡管涉藏題材影像作品創作已取得長足發展,但離“走入尋常百姓家”還有一定距離。究其原因,目前參與創作涉藏題材影視作品的,還多是藏族人或內地有責任感的文化精英,許多資源充足的影視公司還未涉足這一領域。缺乏資金、缺乏明星,也缺乏商業化運作,是涉藏題材及所有少數民族題材影像作品的軟肋。希望涉藏題材影像作品今后能打開突破口,走出“叫好不叫座”的怪圈。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