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展訊 >> 正文
“不朽的傳承——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作品邀請展”亮相中國美術館,展示
法蘭西藝術的爭論、詩意與凝望
從“中法文化之春”到法語文化節,再到大大小小的藝術節、音樂節、戲劇節,不同藝術類型的中法文化交流向來頻繁,而美術部分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環。4月30日至5月22日,由法蘭西藝術院與中國美術館共同主辦的“不朽的傳承——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作品邀請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除了“讓觀眾大飽眼福” ,此次交流又有何特別意義?開幕式上,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先對“不朽的傳承”這聽起來頗為宏闊的主題進行了解釋:“因為在法語中,法蘭西院士被翻譯成‘不朽的人’ ,他們傳承了不朽的文化,而他們的藝術創造也隨著法國文化藝術的流傳而不朽。 ”
因爭論而不朽
20世紀中國美術的關鍵詞之一就是“中西合璧” ,而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這些學貫東西、融匯古今的美術大師,都有留學法國的經歷。這讓吳為山深感進一步了解并研究法國藝術對今人來說亦有學習與借鑒的重要價值。“成立于1816年的法蘭西藝術院已走過了200年的歷程,其深厚的藝術積淀滋養了諸如安格爾、莫羅、德拉羅什、德拉克羅瓦等蜚聲世界的大師。特別是20世紀,印象派之后產生的各種現代流派,對于法國以及世界各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如今的法蘭西藝術院有著怎樣的發展狀態,是我們非常關注的。 ”吳為山說,這次的展覽匯聚9位法蘭西藝術院院士的油畫、版畫作品66件——不僅畫來了,畫畫的人也來了——來自法國的藝術家與多位中國學者進行研討,闡釋各自對“不朽”與“傳承”的理解。
在法蘭西藝術院院士菲利普·加萊爾看來,安格爾與德拉克羅瓦,他們分別代表了不同的藝術流派與志向,而正是這種“爭論” ,才真正體現了所謂的“不朽” !鞍哺駹枌τ诠诺渲髁x進行了極佳地詮釋,他的創作非常精致,惟妙惟肖地再現了很多經典的歷史畫面;而德拉克羅瓦已經開始走向浪漫主義,可以說為后來的印象派拉開了序幕。 ”菲利普·加萊爾說:“這兩位院士一個重素描、一個重色彩,一個代表理性、一個代表感性,而且這樣的爭論現在也仍然在法國繼續著——我想法國人生來就是愛爭論的,爭論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我們在其中非常自在。 ”
因“樂在爭論” ,菲利普·加萊爾向來不被傳統束縛——他一面以傳統的方法創作,一面又自己制作色粉,以求突破以往的色彩效果,甚至還將探索的觸角延伸至中國,“雖然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中國,但對藝術史上的中國作品卻很熟悉;而且在我的創作中,也從傳統中國畫所講求的‘留白’中吸收了很多。 ”
此次展覽中菲利普·加萊爾的畫作讓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董強印象深刻——“ 《大使們》與《睡蓮》 ,分別對應美術史上漢斯·荷爾拜因和莫奈的同名經典之作,但菲利普·加萊爾以華麗的手法描繪毫無高貴可言的對象——戴著面具的人、垃圾、掉落的花瓣、空罐頭……讓觀者透過寧靜、隱秘的畫布,感到萬物的短暫、世界的浮游以及人生如夢。這樣的當代藝術是一種對傳統的重新判斷——打破了我們對當代與傳統的既有印象,他們在往前走,卻從來沒有丟下傳統!
是財富,還是負擔?
“中國與法國同樣擁有悠久的文化傳統,這一方面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另一方面也是沉重的負擔。前人達到了難以逾越的高度,我們是否只能跟在他們的后面亦步亦趨?如果是那樣,走到僵化和了無生趣的地步,結果反而會使傳統衰敗。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李建群坦言,無論是中國藝術家,還是法國藝術家,都需要在傳統的負載下,闖出一條新路來。“這次的展覽讓我感到一種古典的延續——它的造型特點、三維空間感,還有雅致、唯美的意味;同時也看到了很多當代藝術的因素,影像的影響、漫畫的手法、觀念藝術等等,古典與現代,呈現出一種水乳交融的狀態,這是歐洲現代藝術區別于美國現代藝術的地方;而法國的藝術又獨具一種浪漫與詼諧的色彩,充滿詩意。 ”
詩意,亦讓美術史論家邵大箴對法國藝術感到親切,并由此發現其與中國藝術的相通!皬1982年到現在,我去了法國七次,法國的藝術經得起看——不光是指古典藝術,也包括現代和當代藝術,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它的詩意。巴黎作為現代藝術的發源地,它溫和地包容著很多來自法國之外的藝術家,不像美國的當代藝術那樣激進。 ”邵大箴說,“當代藝術重在討論觀念,不追求形式美感。因為藝術的形式,包括線、色彩、空間的美感,好像已經是過去式了。但法國藝術除了講觀念,還始終保持著對形式美感的留戀。中國的文化藝術有幾千年的傳統,要走向現代與當代,我認為也同樣不能太過激進與跳躍,而要經過歷史與現實的陶冶、錘煉。 ”
交流是相互地凝望
1935年出生于貝爾格萊德的法蘭西藝術院院士弗拉基米爾·維利科維奇,年幼時曾親眼目睹了納粹在南斯拉夫的殘忍行徑;在創作中,人體始終是他著意表現的對象—— 《行走的人》 《一躍的七個步驟》等參展作品,讓董強感慨“很難無動于衷” !盎氖彽娘L景,戰爭、殘殺的景象,構成一個陰郁、充滿侵犯性的世界,人體所表現出的,是人對人的殘害所造成的痛苦。童年記憶的強烈影響,在法國的文學與現代繪畫中比比皆是,但弗拉基米爾·維利科維奇的作品不止于此,像《一躍的七個步驟》就具有從陰影中走出的那種厚重、博大的精神力量。我覺得,這也是值得中國藝術借鑒的地方,我們經常是兩極分化,要么是墨守傳統,要么就是一股腦地搞當代,中間是斷裂的。 ”
“與其討論如何學習西方,我更加關心的是,中國藝術家如何在各種思潮的影響下,保持自己的特點。 ”弗拉基米爾·維利科維奇表示,如今在法國經常能見到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頗有強勢來襲的勁頭,“這是件好事,因為藝術交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相互對望。很多年前,中法文化交流還不這么頻繁的時候,我就對中國的藝術非常感興趣。因為在法蘭西藝術院中,有兩位華裔的藝術家——趙無極、朱德群,他們的作品讓我充滿向往。 ”
作為對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作品的呼應,中國美術館特別在展覽中加入館藏朱德群的三聯油畫《綠色活力》 ——徜徉在不同的展覽空間,細細品賞過9位藝術家各自的“不朽傳承” ,在返回門口的路上,“偶遇”這一幅在展墻背后的作品,不免也讓人心生“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