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理論探討 >> 正文
我們的文藝為誰服務?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這個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已經明確的問題,卻容易使人在認識上和實踐中迷失方向、發生偏差。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文藝必須為人民服務,脫離了人民群眾,文藝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文藝要植根于人民之中
人民是創造歷史的真正英雄,社會主義文藝因人民而產生、而存在、而發展,其價值、地位和意義由人民賦予。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應當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感受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了解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真正沉下心來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人民群眾生動活潑的生活形態、思想感情,以及文學藝術的原始材料。
體驗生活不是去當看客,更不是去當老爺,而是要不怕辛苦,以飽滿的熱情走邊疆、進哨所,訪老區、赴災區,到廠礦、入農家,用豐富的文化藝術反映城鄉的可喜變化,展示各族人民的嶄新風貌,謳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愿望,創作出“帶著露珠、冒著熱氣、散發著泥土芬芳、聞得見汗水味道”的優秀作品。
回顧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留下的輝煌篇章和不朽之作,無不來源于生活,來源于人民。從以傅抱石、錢松巖、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等為代表的新金陵畫派兩萬三千里寫生,提出“時代變了,筆墨不能不變”的口號,到以趙望云、石魯、何海霞為首打造的長安畫派,以“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為宗旨;還是如趙望云的《雪天馱遠圖》,謝瑞階的《黃河三門峽地質勘探工程》,方增先的《洪荒風雪》,石魯的《轉戰陜北》,葉淺予的《北平解放》,吳鏡汀的《秦嶺大地》,蔣兆和的《給爺爺讀報》,李斛的《女民警》,亞明的《滾爐前》,劉文西的《祖孫四代》,錢松巖的《常熟田》,謝之光的《萬噸水壓機》,楊之光的《礦山新兵》,宋文治的《山川巨變》,謝之光、程十發、張桂銘的《造船組畫》,吳作人的《戈壁行》,周思聰的《人民和總理》,董希文的《千年土地翻了身》,吳冠中的《太湖鵝群》等等,這些大師名家,這些扛鼎力作,哪一件不是來源于人民,來源于生活?
如今之所以出現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指出的“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切實擺正位置,只求表面的熱熱鬧鬧,在人民面前總是端著名人、學者、藝術家的架子,有的甚至是走過場,應付了事。更有甚者,下基層還想著享受。而過去的藝術家深入生活是自帶錢糧,吃住在老鄉家,一起下地,一起干農活,到礦區就和工人兄弟吃住在一起,下礦井,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尋找著創作的素材,在工作之余,甚至深夜在油燈下進行創作。他們以人民為友,以人民為師,創作出那一幅幅不朽之作,是有根、有源、有魂的,是有著精神內涵、記錄著時代風貌的。這些作品之所以能永載史冊,更是因為他們在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們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像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和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等精品力作,在幻想到部隊轉上幾圈就有了創作素材的人那里,是肯定寫不出來的。
文藝要遵循人民的需要
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后,文化藝術界乘此東風,在各個領域開始了一浪高過一浪的文藝下基層的系列惠民工程。
當我們送文藝進鄉村、進軍營、進廠礦時,當老百姓不管風吹雨打還是烈日高照,興奮地觀看我們一臺臺文藝節目時,當老百姓為得到一副春聯而拿著紅紙排起長隊時,當家家戶戶迎新祈福貼上我們手寫的“福”字時,當礦工和身著民族服飾的少數民族兄弟一動不動坐在那兒為我們當模特時……我們切實感受到了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的渴求,體會到了社會需要藝術家的奉獻。但是,我們還不能滿足于此,這只是一種“快餐式送文化下鄉”的方式,與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是有距離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服務于人民的文化需求?或者說,我們送文藝應該怎么送?送什么?
去年冬天,我陪兒子到天津薊縣山區參加小學生互助獻愛心活動,活動進行中,我們幾位同行的家長與學校校長聊天,客氣之余,他的一段感慨,令我們感受到了他感謝之后的苦惱。校長說,其實我們這兒啥東西都不缺,三角大鋼琴、銅管樂器、電腦電視等等,學校都有,當然這都是你們這些城里的好心人送來的,不過你們別不愛聽,這些對我們的孩子都沒有什么用,因為我們的老師都不會使,又怎么去教孩子們使呢?時間一長生銹的生銹,開裂的開裂,我們著急,急得火上房,這么好的東西,不會用,成了我們的負擔!
送文化下基層是我們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但我們應該更深一層地思考,在送文化的基礎上,我們如何進一步地扶文化、種文化、體驗文化,這是我們文藝工作者急待冷靜思考和認真研究完善的新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文藝工作者“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忠實記錄、深刻反映、藝術再現這個恢宏時代的巨大變遷,為人民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糧,是文藝工作的中心任務,更是創作優秀作品的根本條件。送文化下基層,就要送“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送文化下基層,就要送藝術環境、藝術方式、藝術人才;送文化下基層,就要送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好傳承。
文藝要為人民開花結果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文藝要想開出人民喜歡的花朵,結出人民需要的碩果,就應該發揮自身優勢,從基層做起,從點滴做起,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比如,在全國各地建立文藝志愿服務體系,組成一支志愿服務者隊伍就是行之有效的舉措。
我們要頭腦清醒,不能回避存在的問題。比如,我個人認為書法界就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時下許多文藝活動呈現所謂“高大上”化,遠離普通大眾;二是一些藝術家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的傾向突出,體現出人生觀世界觀的變化和錯位,奉獻精神淡漠,私心過重。三是協會的各種頭銜成了一部分人在社會上招搖撞騙的名片,從而使整體創作水準極度下降。這些問題都是必須以制度來改變的。
當今的中國文化藝術,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大花園,正趕上春風浩蕩、萬紫千紅的好時候。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里既有美麗的鮮花和參天的大樹,也有爭奪營養的雜草和散發毒氣的病枝,我們要有壯士斷腕的精神,除雜草去病樹,唱響文化大發展、大復興的主旋律,用藝術形式講好中國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這是總書記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殷切希望。我們要抓住機遇,奮發努力,不辜負這個偉大時代賦予我們藝術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多出精品力作,為人民奉獻更加絢麗的藝術之花和更加豐碩的藝術成果。
(彭利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