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創作談 >> 正文
《羋月傳》《甄嬛傳》導演鄭曉龍做客《文化講壇》——
拍好電視劇,別只看顏值(文化講壇·國劇如何出精品)
海量作品、少量精品,一直是國產電視劇為人詬病的“老大難”。雷同的題材、雷人的劇情,讓被美劇、韓劇“養刁了胃口”的國內觀眾吐槽連連。
作為中國電視劇事業的第一批拓荒人,導演鄭曉龍經歷了國內電視劇的興起發展,也創作了不少現象級電視劇。他策劃的《渴望》帶動了中國通俗生活劇的遍地開花;策劃的《編輯部的故事》開創了國內情景喜劇的先河;執導的《甄嬛傳》賦予了清宮劇不同的內涵。如今,由他執導的《羋月傳》正在熱播。近日,鄭曉龍做客人民日報、人民網《文化講壇》,聊聊他眼中的國產電視劇精品標準和創作現狀。
——編 者
關照現實,帶著批判現實主義的眼光,是我一直遵循的創作原則
由我執導的電視劇《羋月傳》正在播出,這部劇講述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政治家秦宣太后羋八子的傳奇一生。很多人都問我,在《甄嬛傳》獲得收視、口碑雙豐收后,為什么又選擇歷史劇?其實,兩部電視劇從題材、內容、人物性格到創作方式,都有很大不同。
我做《羋月傳》的初衷,就是想展現出一個女人從兒女情長到家國情懷的成長過程。人們對歷史人物有著多重解讀,我希望塑造出主人公積極、熱情的性格特質,更多突出人性美好、光輝的一面。我堅信,那些擁有正確價值觀、積極勵志的電視劇,也能最終贏得觀眾、獲得市場。
創作電視劇是生產精神產品,應該有價值觀方面的要求。通過講好故事,讓這種價值觀在人物身上得以展現,并讓觀眾接受。我是一個歷史唯物主義者,希望能在作品里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如今很多作品,描繪封建帝王的善良、正直甚至感情的專一,這些作品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我不反對講述封建王朝中一些有價值的人物、故事,但是一定要把這個王朝的局限性寫出來,這樣才能讓觀眾對歷史有全面認識。
盡管我所執導的作品題材不盡相同,但都希望能始終葆有生活的溫度和對社會的關注。《甄嬛傳》展現了后宮女子的悲慘命運,《新編輯部的故事》則表現出對社會問題的理性思考。還有反思中國人海外真實生存狀態的《北京人在紐約》,講述夫妻50年風雨歷程的《金婚》等。目前,我們的電視劇創作需要更多現實主義作品,而關照現實、帶著批判現實主義的眼光,是我一直遵循的原則,也是我追尋和探索的方向。
影視是講究創新的藝術,真正的精品會被時代篩選出來
《甄嬛傳》的播映版權已經銷售至美國、日本等國家,其中美版《甄嬛傳》的劇情刪減和翻譯等問題,還曾引發一場爭論。我認為這是作品走出去的必經階段。很多人認為美版《甄嬛傳》沒有表現出原作的精髓,但既要做到讓人一眼就能看清楚、還要準確傳遞出原意,這樣的翻譯其實并不容易。中國電視劇走出去,面臨著語言、文化上的差異,想進入西方主流社會,首先要讓對方了解你,之后才談得上是否喜歡。同時,還要把作品當作商品,而不是宣傳品,這樣才不會讓人產生抵觸情緒。歸根結底,中國電視劇走出去還是要靠好作品。這就要塑造好人物形象,講述共通的人性。
這些年來,我創作、執導了多部電視劇。摸爬滾打這么多年,對電視劇行業的轉變感同身受。現在,電視劇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導致了過度娛樂化的現象,創作、制作向錢看,收視率成唯一標準。我始終認為,市場只是評價作品的標準之一,但絕不是唯一標準。現在一些熱播偶像劇的題材主要集中在玄幻、古裝、時尚都市等領域,憑借高顏值和高人氣的演員陣容搶占熒屏。在我看來,影視劇還需要有對人性深刻的洞悉。
如今的影視圈,IP盛行(IP即知識產權,它的形式多樣,網絡小說、動漫形象、一首歌甚至一個概念,都有可能被投資者買下進行版權開發),很多人想通過IP開發一步登天,但往往最后并不成功。其實,好多熱門IP的關注度都是炒作出來的,當一個作品的炒作部分遠高于實際內容,就不會形成良性循環。所以,我并不太關注IP,也不會去追逐熱門IP。如有可能,我還是希望能夠做出一個新東西。畢竟,影視是一門講究創新的藝術。
當下的電視劇市場,只靠幾部拿得出手的作品,無法帶動整個市場,也形不成氣候。什么是好電視劇?它應該經得住時間的檢驗、經得起反復重播。咱們老在說,要做精品,那什么是精品?真正的精品,會歷經大浪淘沙,最終被時代篩選出來。
有人文傳統、體現豐富人性,我覺得這種作品會被時間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