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研討 >> 正文
專家研討電視劇《黃河在咆哮》——
走出了一條抗戰題材電視劇創作的新路
由中央電視臺、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影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山西廣電影視藝術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抗戰題材電視劇《黃河在咆哮》,以 八路軍山西抗戰為主背景,通過鄭川夫婦、周家、宋家三個家庭在戰爭背景下的命運沉浮,全景式地再現了八路軍在山西戰場運用游擊戰、麻雀戰、伏擊戰、破襲 戰、圍困戰,有力地支持和配合全國抗戰、牽制日軍的有生力量、奠定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歷史,謳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根據地人民在八年抗戰中發揮的 中流砥柱作用。在日前中國電視藝委會舉行的電視劇《黃河在咆哮》專家研討會上,業內專家圍繞該劇的創作特色、形象塑造以及藝術創新進行了深入研討。
文藝評論家李準認為,《黃河在咆哮》用兩個團在戰爭中表現的對比,令人信服地寫出了八路軍不可戰勝的強大生命力所在,表現了中共領導的抗戰是中 國抗戰的中流砥柱;用宋、周兩家人和他們在抗戰中的對比,展現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文化在抗戰中的一種煉獄。兩個家庭一個代表了民族優秀的、先進的文化, 一個代表了民族落后的、成為歷史負擔的文化,每經過一次歷史的煉獄,這兩種文化就會進一步地發生分化,而這樣的書寫方式在抗戰題材電視劇中是比較少見的。 文藝評論家汪守德認為,該劇讓觀眾從一個角度了解了山西戰場抗戰的基本態勢,有助于他們走進那段歷史。他印象最深的同樣是兩個團的對比,“這種對比真實地 反映出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戰法上、在理念上、在走群眾路線上以及在對很多事情的處理上同國民黨軍隊的不同之處,正是這些不同從而揭示了八路軍對全國抗戰 勝利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所作出的獨特貢獻!
所有的作品都離不開寫人,寫人的社會關系,寫社會結構的變化,這是文學和藝術的任務!段乃噲蟆房偩庉嬃壶欪椪J為,該劇反映了我們黨對抗日戰爭 這段歷史的評價、認識和描述,涉及抗戰派和頑固派的斗爭、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依靠發動群眾、打游擊戰和持久戰以及生產自救、軍民一家親等多個方面,其 故事構架和結構準確地反映了那場戰爭對整個社會結構的破壞以及戰爭對人的影響。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偉國認為,該劇將塑造一群人物形象作為藝術結構,這是該 劇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尤其是比較成功地塑造了鄭川的形象,既有文化又有智慧,是一個有政治頭腦、有指揮才能的軍事指揮者,在他身上集中表現了八路軍在抗日 戰爭山西戰場上的特殊貢獻和智慧。清華大學教授尹鴻也肯定了該劇人物塑造上的成功,認為劇作體現了抗戰題材電視劇一貫的敘事美學,即虛構與非虛構、實與虛 的結合,它把真實的史實放到虛構的人物和故事中,使鄭川這樣一個有魄力、有智慧、有定力、有膽量、敢愛敢恨的英雄形象更加豐滿、真實。同時,尹鴻表示,鄭 川這一形象也有不少提升的空間,“應當讓鄭川更真實地回到戰爭場景當中,讓歷史敘事、故事回到真實的歷史情景當中,惟有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感受到戰爭對人 的智力、體力、決心的巨大考驗,我們塑造的英雄才會富有感染力”。
《黃河在咆哮》把黃河作為審美意向,不僅使作品具有強烈的生命力量,同時又帶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劇中黃河的意象有的是通過大合唱的形式體現出 來,有的是通過視聽的影像來加以表現,全劇最后日軍的投降儀式也安排在黃河邊上——日軍指揮官雙手遞上戰刀投降,鄭川則將戰刀擲入黃河中。所有的設計都是 充滿寓意的!豆饷魅請蟆肺乃嚥恐魅闻沓陶J為,劇中的黃河是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民族的抗戰精神彰顯的。這種抗戰精神具體而言,既是向著目標奮進, 突破一切障礙、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堅強意志,又是海納百川、襟懷寬廣、團結包容的恢弘氣度。我們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與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兩個 方面都可以包容在黃河這一意象之中。
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認為,《東北抗日聯軍》《太行山上》和《黃河在咆哮》的接連播出,可以說在中國電視劇史上標識著一種正確的創作方向。無論從歷 史品格、美學品格,還是敘事模式、審美思維上都是經得住檢驗的。三部作品都是從抗戰生活、歷史真實的源頭出發,提倡尊重歷史本真,在這個基礎上去創作,而 不是去瞎編、隨意消費那段嚴肅的歷史。中國電視藝委會秘書長王丹彥認為,電視劇擔當著回顧歷史、反思歷史,追述歷史、認知歷史并且從歷史中汲取養料的重要 功能!饵S河在咆哮》堅持了正確的歷史觀、戰爭觀,觸及了戰爭中的國民性、民族性問題,既展示了不同階層在抵御外敵上的共識,也表現了普通個體、各個階層 在殘酷戰爭中的不同選擇,其復雜性和多樣性在以抗日為背景的電視劇創作中走出了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