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東北抗日聯軍》劇照
電視劇《東北抗日聯軍》展現的歷史斗爭和歷史精神,是我們民族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它至今震蕩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魂。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踐踏我們的國土,到1945年9月3日把最后一名日寇趕出中華大地,整整14年的浴血奮戰,中華民 族付出了慘重代價,贏得最后勝利。抗日戰爭,是中國現代史上最慘烈也最偉大的一次戰爭,是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存亡和中國人命運的一次戰爭,中國人民是永遠不 會忘記的。
我今年85歲。“九一八事變”時我剛滿周歲,抗戰勝利時已是一個15歲的少年。我是在抗戰的烽火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民族的災難、離亂的痛苦, 磨練了我們這一代人;義勇軍的昂揚的斗爭精神又培育了我們這一代人。從我懂事的那一天起,東北義勇軍就是我心中最崇仰的勇士。大人們每天都在談論著東北的 戰事,傳頌著義勇軍英勇殺敵的事跡,孩子們聽著,受到感動和鼓舞。我們是“祖國的孩子” ,他們在為我們而戰。在那戰亂的艱苦年月里,我們這些孩子們不知多少次跑上街頭,唱著《義勇軍進行曲》 ,搖著小紙旗,為東北義勇軍募捐,呼喚民眾支援義勇軍抗擊日寇。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和義勇軍的斗爭,和民族的興衰,和國家的存亡是那么緊密地聯系在一 起。抗聯的精神對我們這一代人的性格、氣質、意志的形成,對我們這一代人的民族意識、愛國情感的培育,都產生了有力的影響。當我今天在電視劇《東北抗日聯 軍》中重又看到義勇軍將士們在東北大地上奮勇殺敵的戰爭場面時,怎能不心潮澎湃,想起童年時受到義勇軍精神的感召,和我對義勇軍的那一片純真而熱烈的感情 呢?
更使我難忘,而又對我的成長產生了更為深刻的影響的,是64年前的1951年初春,那時我已是一個20歲的青年,剛從朝鮮前線回到東北。我走進 了哈爾濱革命烈士紀念館,第一次親眼看到了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李兆麟等烈士們的遺物、照片、信件和抗聯斗爭的史料。它們是那樣強烈地震撼著我,我凝 視著那一件件浸著血跡的軍衣、那一團團從楊靖宇腹中取出的樹皮、草根和棉花;那殘殺趙一曼的刑具,那讓日寇膽戰心驚的趙尚志的槍……我久久地站在這些遺物 旁,滿含熱淚,受著精神的洗禮。抗聯精神又一次感召著我,啟迪著我,但和童年不同了,它在更高的精神層面上,引發著我對自己的思考。面對抗聯的英烈們,我 這時想著的是我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我應該有著怎樣的政治品格、世界觀、道德操守、理想信念、人生追求……我仿佛在默默地和抗聯英烈們的魂靈對話。這場對 話,使我終生銘記。以至64年后的今天,重又面對復活在屏幕上的英雄們充滿生命力的形象時,我難以抑制內心的感奮。
電視劇《東北抗日聯軍》劇照
這就是我在童年和青年時期受到的抗聯精神的感召。
一個民族只有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的苦難和奮斗,永遠感念那些為人民獻身的英烈們,這個民族才會有力量創造未來。而創造中國未來的人們,不是別 人,正是今天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東北抗日聯軍》 ,而又被它感奮起來的億萬年輕的觀眾們。我想,正是為了他們,才有了這部電視劇。電視劇把他們帶到了80年前的歷史現場,讓他們在茂密的森林中和廣闊的雪 野上受到歷史氛圍的熏染,不是為了讓他們再一次看到日寇的殘暴和我們民族的屈辱,而是為著讓他們走進歷史的真實中,和抗聯的勇士們一同呼吸,受到英雄主義 的精神感召和鼓舞,使他們獲得創造未來的力量。一部有價值的歷史作品,其實是更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的,就像我們看到的《東北抗日聯軍》這樣。
《東北抗日聯軍》氣勢磅礴,吼天撼地而又感人肺腑,是因為它遵循電視劇的藝術規律,真實地展現抗日聯軍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全過程,有力地表現 了在這14年中,東北各階層民眾的民族意識的覺醒,把具有概括力的歷史敘述和跌宕起伏的戲劇故事結合在一起,顯示出藝術結構和藝術形式的獨創性。
在歷史敘述的篇章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對幾位民族英雄的藝術形象的塑造,是以人物為核心的藝術構思和以英雄業績為情節線索的藝術結構。特別值得贊 揚的,是對幾位觀眾十分熟悉的英烈的個性刻畫得細膩和生動,超越了既往的同類題材作品。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周保中等等,都是血肉飽滿個性鮮明的人 物,他們是普通人,卻又是意志力超人的英雄。以他們的戰斗業績展開的戲劇情節,是這部電視劇里最震撼觀眾心靈的藝術內容,許多場景使觀眾感動落淚。如楊靖 宇犧牲前與少年營戰士們分吃那一小塊饃的“告別宴” ,他撕吃棉衣上的棉花和樹枝上的枯葉;趙尚志忍受兩次被開除出黨的痛苦,和他那堅忍不拔的意志,不能不使觀眾深深敬佩;趙一曼面對殘暴敵人的不屈精神,和 她作為女性的母愛和對戰友的溫情,表現得細膩而感人;周保中站在江邊向八位英勇犧牲的女戰士致敬的場面,這些真實的歷史都化作了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情節,再 配上語調堅定的畫外旁白,插入了一些當年的民歌和民間流傳的俗語,更增強了全劇的歷史感。應該感謝和贊揚這幾位演員出神入化的表演,他們的藝術精神和藝術 創造,使歷史真實向藝術典型化的高度升華了。
在戲劇故事的設計中,鮮明地表現出編導者的唯物主義歷史觀。電視劇以一座具有哈爾濱時代特色的建筑“樺樹園”為中心,塑造了一位有民族自尊心的 資本家章文續,以及他的兒子章竟洲、女兒竟洋和周圍一群同學和朋友的青年知識分子形象,表現了他們在民族存亡的斗爭中的覺醒、信仰、奮斗和成長。這是符合 歷史規律的。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他們最敏于接受時代進步思潮的影響,然后去喚醒工人、農民和廣大民眾,促使全民族奮起。這些青年 把自己的命運和抗聯的斗爭結合在一起,不僅得到了磨練,作出了貢獻,而且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如竟洋犧牲在戰場,思平和徐少飛死于和叛徒的搏斗,充分展現了 那個時代斗爭的嚴酷和青年愛國者的英勇。章文續的民族氣節可歌可泣,和奸商徐津梁的卑劣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而青年中的厲承先,從一個“狂熱者”墮落成可恥 的叛徒,這個人物的變質引人深思。因此,“樺樹園”作為一個象征,生動地描寫了民族資本家、富商子弟和青年學生們在這場歷史斗爭中遭遇的苦難、經受的考驗 和走過的人生道路,是和抗聯的武裝斗爭相對照、相聯系、相襯托的大歷史的另一個側面。
章竟洲是電視劇塑造的青年學生的一個代表人物。他上戰場,負過傷,又遭受日寇滅絕人性的人體試驗。但他堅強地活過來,迎來了抗日勝利。他用照相 機拍下的14年斗爭生活的畫面,記錄了血淋淋的日寇暴行的歷史真相,這些用生命換來的歷史圖片,不但成為抗聯精神的頌歌,更是日寇反人類罪行的鐵證。歷史 是抹不掉的,它們有力地昭示了全劇主題的現代意義。
記得三年前,在討論這個劇本的初稿時,我曾擔心這部電視劇缺乏情節的連貫性而不容易吸引當代觀眾,現在看到的完成片,導演的整體構思和對全劇史詩風格的把握更成熟了,在拍攝過程中對劇本作了許多調整和補充,超出了我的預想,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我相信,億萬年輕的觀眾將從這部電視劇中汲取抗聯精神的滋養,他們也會像我的童年和青年時代一樣,在抗聯精神的感召下成長。抗聯精神也將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我想,這應該就是這部電視劇的價值和它對時代的貢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