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福建社會科學院、福建師范大學和福建省文聯聯合舉辦的“近代福建翻譯與中國思想文化的現代轉型暨閩派翻譯高層論壇”在福州舉行。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書磊出席開幕式并致辭,論壇由福建省社科院院長張帆主持。
李書磊談到,古今中外的文化和思想都在翻譯中得到擴展和深化。在建設中國文化主體性和話語體系的同時,要注重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借鑒。李書磊說,福建在中國近現代翻譯史上有開創風氣之功,我們要繼承閩派翻譯家的文脈,推動“閩派翻譯”的進一步發展。
論壇上,專家學者著重討論了閩派代表翻譯家嚴復、林紓的特點以及閩派翻譯在當代的意義。學者陸建德談到嚴復通過翻譯,對近代中國的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很多思想走在了時代之前,對中國近現代轉型的完成起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嚴復翻譯中所體現的政治文化思想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值得深入發掘。學者王寧論述了林紓翻譯中注重翻譯的主體性和譯者的顯身的特點。李景端建議通過不同形式繼承嚴復的翻譯理念,如可以成立“嚴復基金”,鼓勵和提攜優秀譯者。翻譯家謝天振總結嚴復、林紓翻譯的當代意義時表示,除了體現翻譯的主體性之外,嚴復與林紓注重接受語境中讀者的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有強烈的使命感,而當代很多譯者已逐漸遺忘了翻譯的使命感,這是值得警醒的。冰心之女、學者吳青在發言中強調,母親冰心在翻譯中,始終飽含著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同情。學者楊仁敬、王兆勝等認為林譯具有真實通順之美,不避俚語,在文化觀上打通中西,更具現代性。
與會專家還就翻譯的具體問題各抒己見。翻譯家林一安認為要提倡善意的翻譯批評。作家李洱舉例說,博爾赫斯簡潔的文風其實是對當時冗長浮夸的西班牙語的校正,翻譯成中文時如不加以注意,文本的這一重要特點就會被遮蔽。作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譯者,作家韓少功對譯者對于文學語言的把握有深入理解,“作為真正文學的語言和思想理論的語言,具備豐富的復雜性。翻譯的表達方法變化無窮,一字可以多譯,這是翻譯機望塵莫及的。” (王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