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戲劇豐富城市的精神生活
首屆包克圖戲劇節在包頭舉行
由包頭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主辦,包頭市文化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話劇院等承辦的首屆包克圖戲劇節日前在內蒙古包頭市舉行。該戲劇節是內蒙古首例全國性質的戲劇文化交流節,共演出10部優秀劇目,包括北京哲騰文化的《又見老爸》《我的祖宗十八代》《hi,米克》《三顆豆的彪悍手記》,四川人藝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遼寧人藝的《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中國木偶藝術劇院的《大頭兒子,小頭爸爸》,上海金星舞蹈團的《不同的孤獨》以及兩部本土原創作品《8小時》和《三只小豬》。
據此次戲劇節總制作人、內蒙古話劇院院長助理阿云嘎表示,能在包頭舉辦戲劇節是內蒙戲劇人的一個理想、一個夢。經過四年多的積累和醞釀,這個戲劇夢已然變成了現實。阿云嘎介紹到,從2011年打造內蒙古話劇院歷史上第一部小劇場話劇《觸不到的戀人》開始,他就在為戲劇節做準備。至今他仍然記得該劇首演時的情景:“演出結束,觀眾起立鼓掌。那是包頭話劇人第一次享受觀眾起立鼓掌的待遇。”而在此之前,劇院很多演出的境遇并不被看好,“臺上的演員往往比臺下的觀眾還要多,以至很多演員演出完都不好意思出來謝幕了。”阿云嘎說,《觸不到的戀人》的成功,讓他和同事們看到了希望。“包頭人并不是不愛戲劇,他們需要的是真正優秀的戲劇,需要貼近他們生活的表演。”有了第一部作品的成功,內蒙古話劇院又陸續推出了《觸不到的戀人2》《九月九的九兒》《你好,愛情》等多部小劇場話劇,為當地培養了一批固定的話劇觀眾,實現了市場與觀眾口碑的雙贏。阿云嘎向記者表示,他希望通過每年舉辦戲劇節的方式,讓更多新的作品、新的戲劇方式能在包頭上演,使包頭的觀眾花很少的錢就可以在家門口看到來自全國甚至世界的優秀劇目。“觀眾不斷去看,去受感染、熏陶,他們就會慢慢形成一種精神文化需求,城市的精神生活也會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元。”
在戲劇節期間舉行的中國話劇協會專家座談會上,來自全國主要話劇院團的負責人和專家學者為內蒙古話劇院及各個國有院團的未來發展之路建言獻策。與會者認為,話劇發展,人才是基礎。近年來,話劇人才問題越來越突出,具體表現為編劇隊伍、導演隊伍、演員隊伍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青黃不接的現象,各院團原有的資深編劇、導演、演員年齡老化,或退休或接近退休年齡,或分流轉向入影視劇表演,中青年優秀話劇人才的成長較為緩慢,業務骨干的水平有待提高,一流編劇、導演、演員匱乏,急需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這種現象長此以往將影響各院團的業務建設,危及中國話劇的發展。此外,與會者建議,院團要注重精神建設。藝術質量是院團工作的首位,應堅持項目為王、劇目為王。藝術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生活,否則必被淘汰。(徐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