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羊能上去的地方,我們劇團就能上去演出。真誠地為老百姓送去歡歌笑語,既感動了觀眾,也很好地擴大了我們的演出市場,“演一場紅一場、演一臺紅一片”。
山西嫦娥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是自籌資金成立的民營晉劇戲曲院團。成立十多年來,積極探索民營資本投資文化產業、創辦文藝演出團體的經驗,取得了一些成績,受到國家和省市級領導的一致肯定。院團常年在山西城鄉及內蒙古、陜西、河南、河北等農村基層演出,精心打造了《龍興晉陽》《宮變》《蘆花》《楊門女將》《乾坤帶》《穆桂英掛帥》等45部晉劇傳統劇目和30多出折子戲,深受廣大晉劇觀眾的喜愛,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我們之所以能取得這些成績,首先是把辦團的宗旨定位在以服務基層百姓作為基礎和根本上。同時我們也深知,要用敬畏藝術、尊重觀眾的態度嚴格管理、科學管理,才能夯實辦團基礎。從辦團開始我們就力戒一般民辦劇團的散漫習氣,從演員練功、排練到演出都是正規有序。到鄉下演出,無論臺口大小,條件優劣,藝術上絕對不打折扣,一定把最好的戲曲劇目帶給觀眾。我們從院團籌備開始,就把大量的資金用在了服裝、道具、舞臺燈光、樂器、音響設備等方面,這樣就使得我們這個民營院團剛開始在省城亮相,就給廣大戲迷觀眾留下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送戲下鄉不講條件,無論地方多么艱苦、交通多么不便,只要當地群眾想看我們的戲,我們都要想辦法去演出。為了讓喜愛我們的老百姓不出山莊窩鋪,在田間地頭就可欣賞到我們的表演,只要羊能上去的地方,我們劇團就能上去演出。真誠地為老百姓送去歡歌笑語,既感動了觀眾,也很好地擴大了我們的演出市場,“演一場紅一場、演一臺紅一片”。經常是頭年演出后就把第二年、第三年的演出合同簽了。已經數不清多少次為了趕臺口、趕場子演員們累得身子骨發軟,腳跟子發虛,但“倒在后臺可以,跌在前臺不行”,咬住牙,束緊頭,“要得百姓一片吼,不要觀眾半聲噓”。雖然經濟上我們并不富有,但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絕不糊弄老百姓是我們的底線。2014年是山西經濟形勢嚴峻的一年,就這樣我們全年成團、成建制演出412場,臺口間隙,小分隊、大篷車、流動舞臺式的出擊演出數百場,其中還有惠民演出96場,義演38場,全年總收入456萬元。今年一二季度,山西許多劇團都沒有臺口,演員休假、院團放假;而我們截至6月份已經成團、成建制演出182場,其中義演15場,收入185萬元。今年下半年的演出已基本排滿,在其他院團不很景氣時,嫦娥團依靠老百姓的支持、老百姓的喜愛,在困境中實現了突圍。這十幾年的演出實踐使我們深深感到,服務群眾的意識為根本,藝術質量為保障,經濟收益自然會增加,否則將會喪失觀眾、丟掉市場。
展現戲曲舞臺藝術的非凡魅力,擔當為民服務的重任,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在我們成立的十幾年中,人員的流動性和藝術骨干的保留始終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作為民營院團,開辦初期的幾年,演職人員的職稱評定都無法解決,也找不到評審單位。這樣,劇團演職人員的流動性就特別大,尤其是一些有名氣的演員,每到年底封箱時,就有人離開,給我們開春后的演出造成重大影響。為此,我們認真研究了面臨的矛盾與困難,首先在生活上關心這些職工,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同時積極向文化行政部門和行業組織反映、協商,為我們的業務人員爭取到評定職稱的資格。不經歷風雨難見彩虹,不經過錘煉怎能成才!青年演員的成長,不僅需要沃土,更需要園丁。師傅傳,名家帶,即使在下鄉演出期間,專業教師跟團,聞雞起舞晨練早已是我們常年堅持的習慣。近年來,嫦娥公司參加了一些重大演出活動和政府文化惠民活動,不僅是展現團隊陣容、團隊管理、團隊藝術品位的最好機會,也是青年演員擔擔子、長才干的重要途徑。舞臺上,我們過五關,斬六將,精神抖擻;競技場,我們人心齊,團風正,摘金奪銀。為了保證藝術力量的延續和補充,我們還舉辦了藝術學校,吸收有志參與晉劇藝術的孩子在這里學習,使他們成為我們的后備力量。
當前戲曲藝術的發展遇到一些困難,即使在農村,多樣化的娛樂方式擠占了戲曲的發展空間,生活節奏的加快也改變著人們的審美習慣。黨中央國務院充分肯定了戲曲藝術在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的獨特作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保護、傳承與發展并重,為當代戲曲傳承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傳統戲曲之美是中華藝術之美的典型代表,戲曲人堅守傳統文化立場,傳承傳統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是每個戲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政策”的出臺,為包含民營院團在內的廣大戲曲工作者創造了大有作為的發展空間。因為坎坎坷坷風風雨雨的十幾年,我深刻體會到民營藝術院團成長所遇到的困難與危機,我們希望借此次國家和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使民營文化企業在新時代生命力更強,走的道路更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