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記住鄉愁,首先要將家園盡可能地保護好。那些歷史文化名城、古鎮、古村、古民居、古橋、古樹的保護,不僅是為了發展旅游,為了經濟利益,更是為了留存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和生活哲學。”7月23日,在中國(福建·泰寧)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就當前傳統古村落保護的經驗與困惑、理論與實踐進行了交流,再次強調古村落保護之于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對目前一些不科學、有損原住民利益、不利于國家文化發展的做法提出批評。本次論壇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福建省文聯、三明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也是自2013年以來福建第三次舉辦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
沒有對歷史、對先民生活的尊重,也就構不成鄉愁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要讓居民‘記得住鄉愁’,此言一出,在中國大地上口口相傳,確實引起了大家情感上的共鳴。”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書磊在談到福建的經驗時說,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傳統文化的深刻思想和理念,給我們很多教益。他把我們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提高到新的高度,把傳統文化加入到我們國家文化的構建中,把延續中華文明、延續中華文化作為重要的使命。福建傳統村落資源豐富、形態多樣,因較早關注到了古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使很多歷史文化古鎮、古村得到了切實有效的保護,成為寶貴遺存和珍貴樣本。
“沒有對歷史、對先民生活的尊重,也就構不成鄉愁。”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在發言中批評現在很多地方以保護的名義損害古村落自然與人文生態的做法。他說,“珍惜鄉愁,不是廉價的矯情,不是固守陳規,更不是企圖重現哪個過去時代的家園。鄉愁不是專給外人觀看的膚淺風景,不是現代喧囂的旅游地,不是臆想生造、仿古做作的粗俗街市、亭臺樓閣。生搬硬造的假古董無法激發人們的共鳴。”他認為,在發展中守護城鄉遺產,留住鄉愁,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同時又不失去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必由之路。
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陳建文提出,古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要警惕“有村落無村民,有文物無文化”的形式主義。他強調,保護古村落不是單純的遺址保護,而是包括村落背后的文化遺產在內的歷史文化信息的保護,只有棲居其中的百姓的家風祖訓、家國情懷、生產生活習俗得到保護,才能真正做到古村落的保護,離開原住民的活態傳承,傳統村落積淀的生機、靈氣和鄉愁將無從依附。保護傳統村落既是村民物質生活改善和精神生活豐富的需求,也是傳統生活與現代文明相互適應、融合的過程,不僅要修繕古村落的物質載體,也要傳承古村落的優秀傳統文化。
保護古村落需要政府、社會、學界、村民共同參與
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一系列講話發表之后,從科研機構、政府部門到普通百姓,都逐漸認識到保護傳承傳統文化和古村落的意義,進一步明確了古村落保護的核心目標,不同的力量聯合在一起,展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搶救和保護工作。但是,由于我國傳統村落長期以來受到的各種沖擊巨大,破壞嚴重,搶救與保護工作異常艱難復雜,政府和學界都需要在實踐中摸索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模式。
“人民群眾、老百姓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了。”李書磊在長期的實踐中明顯感覺到了這種變化,“古村落、古街區保護是非常復雜的,它首先是理念問題,同時還有利益問題,和我們的地產、財稅制度有密切關聯,它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特別需要專家的指導,否則今天保護住了,后面也難持續。”在李書磊看來,全球化背景之下,各民族的文化是交流互補,同時也是沖突競爭,保護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顯得更加必要、緊迫,需要盡全社會之力才能做好。
“傳統村落的保護是事關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基礎性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學界、村民共同參與。”陳建文表示,這不僅應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也應該成為專家和民間文藝工作者的擔當。他介紹說,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聯合啟動的“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工程”正在有序進行,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阮儀三一直非常重視發展中守護城鄉的“民間力量”,認為整個社會需要關于遺產保護責任感的教育。他自己帶領學生和家人成立了“遺產保護工作營”,通過自己的勞動推進古村落和街區的遺產保護工作。
“現在制定的標準只是最低的要求,即便這樣,基層執行者也不知道該怎么走。”北京城市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駱中釗說,我們現在的保護多集中在建筑之內,對周邊環境缺少關注,而中國人歷來重視居住環境。他提出,古村落保護的規劃設計要“堅持古早村的氣息”,重視空間節點情趣,拒絕復古和純現代,還要教會我們的群眾怎么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