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教育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也是國家和歷代文人關注和實踐的重心。孟子將教育視作君子人生中的三樂,目的是為國家造就英才,因為天下英才關系著國家命運和民族興衰。教育家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提到:“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于善,而不當不復論其類之惡矣!”他把教育看成是恢復人性、改變素質的根本途徑。余秋雨說:“教學,是人類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種文化層面上的代代遞交。”教育是一種時代性的積累,改變民族素質是一種歷時久遠的磨礪。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的理解與需要的差異及所處時代的不同,教育價值取向呈現出多元化和多樣性的特征。人們在深刻反思傳統教育后,對教育的發展方向有了一種新的認識和理解。回歸現代教育的生命本質強調尊重生命特性,突出生命本性,探尋生命意義的教育價值取向,其中實現回歸現代教育的生命本質最有效的途徑便是藝術教育。藝術教育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生命教育,它調動了人對生命的感悟力,鑒賞力,創造力,挖掘人在無意識層次上的生命潛力,使人成為更加完美合理的個體。
長期以來,藝術教育在實踐中出現了異化的現象。藝術教育的生命本質所具有的獨立性、完整性、創造性被藝術教育的非藝術化、功利化所禁錮。藝術教育的非藝術化主要表現在將藝術教育等同或附屬于思想政治教育,認為“藝術育人”或“寓教于樂”的形式就是把藝術教育完全當作一種德育的媒介和手段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這種形式來實現德育(智育)的做法事實上是德育(智育)藝術化。蔣冰海指出:“倘若藝術在求真,那么牛頓的三大定律便是最好的藝術。如果藝術在求善,那么道德教科書便成了最好的藝術。但他們都不具備觀照的愉悅,缺乏感性顯眼的形式,并不是藝術。”前蘇聯的美學家斯托洛維奇說:“藝術的本質畢竟是審美的!”藝術教育的生命本質就寓于藝術教育的審美本質之中,不突出審美本質的藝術教育喪失了藝術教育生命本質的獨立性、完整性和創造性,儼然已不是真正的藝術教育。無獨有偶,藝術教育的功利化現象更令人堪憂。在許多現實情況中,家長督促子女接受藝術教育的目的是通過“考級”或依仗“特長”升學,期盼藝術成績在升學時加分而并非提高藝術素養。一旦孩子的成績出現滑落偏科等情況,家長便將孩子送去學藝術“謀出路”。專業院校的藝術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密集的藝術技巧訓練期望學藝術能夠出“名”成“家”。結果導致學生在超綱、超量的技巧訓練中忽視了藝術的“美”的學習和享受,忽視興趣在藝術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缺失了藝術教育文化傳遞和發展價值。這種帶著直接的功利的目的不僅不能實現培養優秀藝術家的初衷,還抹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影響了學生健全和諧的發展。另一方面,學校也缺乏建立健全科學的藝術教育評價制度,學校藝術教育與社會脫節,與其他學科教育脫節,與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實際需要脫節,往往是以得了多少獎項,拿了多少名次,為高一級藝術學校輸送了多少學生為評價標準。在這種片面性評價機制的導向下,藝術教育要么成為提高學校知名度的手段,要么被有意無意地淡化或消弱,成為學校功利意識的犧牲品。因此,我們應高度警惕藝術教育的非藝術化和功利化趨勢,克服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回歸藝術教育的本質屬性,凸顯其生命化價值。
藝術教育貫穿于人類生命的三個維度中,即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無論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還是社會生命都是人完整生命不可缺少的三個組成部分,它們各自獨立卻又相互依存、相互融通而不可分割,共同構成一個健全完整的生命體。藝術與生命有著本質上的通合與聯系,其個性、自主、創造、靈動的共同特性使二者互為促進、共同發展。藝術教育要順應自然生命發展的規律,尊重生命本能與特征,回歸其生命本質。只是為了傳授藝術知識和技能而重復機械地藝術訓練,不但失去了生命在藝術活動中本能的感受、體驗和創造,而且阻斷了人類天性中所具有的藝術天賦和潛能。自主與創造是人區別于其他生命體最重要的特征。生命的超越性在于人的創造性,人們總是不滿足于現有的狀況而不斷地去追求和超越,以實現自身不斷的發展和突破。藝術教育是一種極具個性化和創造性的活動,藝術教育的生命本質就在于發揮生命的自主選擇、自由創造的特性。長期的審美疲勞會使學生失去對藝術的興趣和美的追求,隨著對藝術表現和創作的熱情逐漸消失殆盡,學生的精神生命以及社會生命喪失也會在藝術活動中喪失自由釋放和成熟的機會,從而慢慢滑向扭曲偏廢的精神世界。根據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理論,人的需要本身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遞進結構、層次系統,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要、愛和感情及歸屬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認識和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等。其中安全需要、愛和感情及歸屬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認識和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都是社會生命的需求。尤其是審美需要,它是人類社會生命需求的最高層次,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命追求和靈魂歸宿。當人性中社會需求長期處于壓抑或不能滿足的狀態,整個人性結構就會失去平衡,人性就會呈現出某種缺陷。藝術教育的任務不僅在于審美體驗,更在于它可以給人生不少安慰和趣味以解脫生活的苦悶,又可以補充科學的真,美化道德的善,有助于我們了解事物的真相,養成開豁胸襟的力量,以完善人性的品格,豐富和升華我們體會生命的內涵和深度。回歸藝術教育的生命本質在于形成一種“自覺自由”的生活,體現為個體與社會秩序、自然規律的統一,人際的和諧,從而將以超越的態度現實地創造性地投入人類社會生活和自然界,實現主體與客體、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感性與理性的多層次的融合統一。經過藝術陶冶的人具有欣賞和創造美的能力,建構真、善、美的藝術生命和藝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