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越來越多的民族題材優秀影片顯示出一種新的電影品質——它們具有真誠的“文化自覺”,并正在形成為一個追求以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烘托獨特的人性美的“藝術流派”。剛剛結束的民族電影展是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展映了11部優秀民族電影,舉行了包括元上都影視基地等項目的簽約儀式,簽約額達13億元。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民族電影受到了海內外電影界人士的高度關注。然而民族電影追求的遠不是熱鬧一時,民族電影正蓄勢圖強,并希望借助各種平臺,不斷推進其市場化、產業化與國際化。
伴隨中華民族復興,在全球化的語境中以新的眼光審視自己的文化傳統,認識本民族文化得以延續的根和種子,加強對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認同,以及面對現代性進行文化反思、面向未來文化展開想象,是當代民族題材電影的一大特點。這類題材影片不僅在意義層次上表現出發人深省的當代文化哲學意蘊,還在電影表現手段上堅持了唯美主義的藝術取向,擅于營造獨具審美特點、自然地理和人文特色的優美電影畫面,自覺使用多民族母語進行拍攝,許多作品還呈現了博大的世界性主題,諸如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方面的虔誠思考。可以將這類體現文化自覺以及具有上述藝術表現風格的影片,稱為“新文化電影”,并積極加以推介,希望這類影片的創作能夠從稚幼走向成熟,為中國電影真正走向世界創造新的希望。
回顧中國電影,其最大的特點是多樣性。它不僅產生于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波瀾壯闊的變革時代,還源于本土廣大而復雜的地理版圖,以及在這片大地上眾多民族孕育出的多元文化。中華文明自起源到今天不曾中斷過,這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是多元文明相互滅絕,而是相互整合,以中原華夏文明為核心,向周圍擴散,周圍向核心聚合,雖經戰亂與分裂,不斷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進來,但沒有任何一種文明分裂出去,直至形成多元一體的歷史格局,形成近代的多民族統一的國家。
在“中國”這個觀念還未形成時,人類早已在中國這塊大地上活動。而孕育出中國文化的自然地理空間是十分廣大而多姿多彩的。從北看起:有以沙漠、草原為主的蒙古地區;有以森林、山地為主的東北地區;有以黃土高原、黃土平原為主的黃河中下游;有湖泊、河流眾多的長江中下游;有自北到南的沿海地區和島嶼;有高山、盆地和縱橫谷地的西南地區;有遍布山峰和高原的西北地區。在這些風格迥異的人文地理區,生息著眾多的民族。少數民族人口雖然不到人口總數的9%,但民族自治地方占了國土總面積的64%,而少數民族的文化總量更是大得驚人,這已遠不是人口所占比重能夠說明的。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中國電影創作中是一個獨特的領域,在中國百年電影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以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多彩的民族風格、富于個性的人物形象、優美的音樂舞蹈以及對自由生活、真摯愛情、英雄主義、崇高理想的追求,一直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還有一點特別值得重視,就是少數民族電影對電影語言的大膽創新、對電影類型的探索和突破,推動了中國電影藝術的發展。例如,《青春祭》《黑駿馬》《益西卓瑪》《季風中的馬》《碧羅雪山》等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都開拓了新的電影領域。
中國電影與世界上所有國家不同,它是使用著幾十種民族母語來創作生產的。2011年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中,專設有“中國少數民族母語電影展”,參展的30部影片是用11種少數民族母語拍攝的。這些語言包括:蒙古語、藏語、維吾爾語、鄂倫春語、哈尼語、黎語、哈薩克語、羌語、苗語、侗語、傈僳語。影片的導演也來自各個民族。中國境內有5大語系,已識別的少數民族語言有120多種,有37個民族以本族語為母語或第一語言。人們在觀看電影時語言可能是陌生的,但情感卻沒有障礙,心靈貼得更近,這正是電影藝術的魅力所在。
中國的少數民族電影,以往向國外介紹交流得還比較少。近些年來,隨著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的舉辦,以及世界各國的電影展映活動,中國少數民族電影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特意在“北京電影市場”中設立“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回顧展”,介紹了跨越60年的60部少數民族電影作品。這些作品因不同的人文地理區而被設立為五個單元:“天上草原”、“神奇藏地”、“影像西域”、“歌行云之南”、“白山黑水間”,說明中國電影不僅只有“西部片”,而是豐富多彩的。
這些影片,反映了各少數民族在不同文化區生活繁衍形成的特有的審美觀、審美表現意識;包含了這些少數民族理解自然、理解人生,明智地處理人與環境、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許多特別啟迪;表現出民族傳統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沖突與調適、吸納與放棄的智慧而痛苦的選擇。這些包含在電影作品中的特質,不僅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化源流與面貌,也折射出人類共通的人性溫度與光彩。而這類影片的人類學、民族學價值,更是其他影片所不可比擬的。
進入新世紀后,中國電影業快速發展,在每年創作制作的幾百部故事片中,少數民族題材的影片一直保有50部左右的數量,而且其中的優秀作品大都具有世界性的主題。可以預計的是,在功夫片的熱度逐漸衰退的趨勢下,中國的少數民族電影在世界上會有越來越多的觀眾。
近代史的一百多年來,中國文化曾長期作為被解構的對象。而百年后的今天,中國進入經濟的高速發展期,這大大推動了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和與世界的文化交流。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中華各族兒女塑造了一個多彩斑斕的“中國夢”,中國電影正在成為這個“中國夢”的影像記錄。這里面有不同民族的人們的“喜怒哀樂”,也映照著世界上不同地方的“春夏秋冬”。這些,就是為什么要特別推薦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的緣由。盡管它在制作上還不夠成熟,產業化程度還不高,但它所孕含的發展潛力和藝術能量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真誠地希望這些優秀影片能夠被交流到更多的國家,為世界上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所喜愛。(牛 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