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捕捉生活”與“編織生活”——對一種創作傾向的小議(張麗卉)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6月30日14:38 來源:天津日報 張麗卉

      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創作的深化,電視劇這個已經走進千家萬戶的藝術形式,也隨著時代的變遷,悄然地發生著變化。

      20世紀90年代,改革深化、生活富裕,人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與日俱增,對精神食糧的認知也逐步轉型,生活類電視劇應運而生并吸引了無數觀眾。最初是《渴望》,接著是《過把癮》《牽手》,等等。二十年后再次欣賞這些劇目,依然讓人感受到宋大成和劉慧芳的質樸,方言和杜梅的愛那么轟轟烈烈,鐘銳、夏小雪和王純之間的情感糾結難以化解……讓我們為之動容的,還有情節背后的情愫——愛與善,平凡的閃光。這些藝術作品貼近當時的社會生活,藝術工作者用通俗、真摯、深入的手法和大眾的視野,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環境,用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抒寫了百姓的切實人生和喜怒哀樂——筆者將這樣的文藝現象稱之為“捕捉生活”的作品。

      進入21世紀后,社會出現了一種取向,物質生活被格外地關注,電視劇的欣賞人群也發生了嬗變,以40、50后為主體的欣賞者漸漸轉變為70、80后甚至是90后的“粉絲群”了,隨著欣賞主體的年輕化、低齡化,“捕捉生活”的電視劇很快淡出熒屏,青春偶像劇伴著“哈韓”風,急速涌現;蛟S時髦與浪漫更適合“粉絲”們的口味,只圖一時樂和的激情型賞析,讓看電視的目光瞄向了“虛擬”的人生,尋求見面“你看了嗎”的交談和伴著“啤酒炸雞”的刺激讓青春偶像劇、穿越劇,甚至是“抗日神劇”等越發張揚起來,并轉向網絡。雖說趙寶剛在此期間導演的《奮斗》等劇是“勵志型青春偶像劇”,但也不得不去順應“粉絲”的要求,多些時尚靚麗的元素。盡管從情節的起伏和對話的經典上,偶爾也能讀到電視劇所蘊含著的人生意義,可是這類文藝作品所秉承的“超越生活”的創作準則,已經和“捕捉生活”的劇作,有了距離。

      麻煩的是,更多的電視劇,越來越離奇,“穿越”無節制起來。其實這種筆法下的劇情我們并不陌生,但在當時并未形成氣候。時至今日,“穿越”的影視作品熱鬧一時。像電影《神話》,電視劇《步步驚心》,以及轟動一時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都可歸為此類:詭異四伏,天馬行空。其間,“抗日神劇”的情節更是雷而又雷,“捏鬼子腦袋如捏西瓜”之類,已全然脫離了實際。這些神劇,丟掉了文學內蘊和藝術與生活的原則,只滿足于淺顯的娛樂和消遣,不觸及生活的價值并遠離了人生的真諦,一旦不能從真摯與切實的層面去塑造角色、組織矛盾沖突,其就成為了“編織生活”的作品。

      電視劇作品從“捕捉生活”走到“編織生活”,一方面顯示了欣賞趣味對電視劇的影響,另一方面創作受到利益、浮躁的驅使,拿“編織”當作吸引觀眾的神器。我們知道,在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不能奢望每一部電視劇都像《西游記》一樣,耗費16年的時間去拍攝完成它;在商業取向日隆的今天,我們不能奢望每一部電視劇都像《過把癮》一樣精簡濃縮;在收視率至上的今天,我們不能奢望每一部電視劇都走“雅文化”的路線。但是,藝術生產的畢竟是精神產品,表現生活的真切和挖掘人生的真諦,是需要放在第一位的。“寓教于樂”并非只是一味滿足欣賞的需要,這個“樂”的關鍵,在于應該感染觀眾的心靈。任何電視劇都要有對真善美的欣賞,觀眾接受到的意蘊要大于看到所謂的眼花繚亂。電視劇創作需要“編織”,但是絕不能拒絕從生活中來。欣賞的變化,只反映出對文化消費有了時尚和多元的追求,并非是無視藝術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電視劇的創作,為了吸引大眾而去爭奇斗艷地出新,這沒有錯。但是“編織”不能脫離生活,所以“捕捉”生活是需要堅持的。如果在“捕捉”的同時,加強一些“編織”,當然作品就會出類拔萃?墒沁@種創作高手,也還是生活滋潤的結果。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