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研討 >> 正文
電視劇《怒放》研討會在京舉行
戰爭背景下的人物蛻變
正在央視播出的電視劇《怒放》取得了不俗的收視成績。該劇將目光聚焦在背景復雜的北伐戰爭,講述了大革命背景下,趙關克、羅麥、周真強三人之間 跌宕起伏、痛不欲生的情感糾葛的故事。6月24日,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央電視臺電視劇管理中心和文藝報社聯合主辦的電視劇《怒放》研討會在京舉行, 該劇導演劉新、編劇聶欣、主演林永健和業內專家悉數到場。與會者圍繞該劇的藝術表達、人物塑造和思想內涵進行了深入探討。認為《怒放》通過對主人公草莽英 雄趙關克參加革命,在大浪淘沙中走向革命高潮的闡述,為觀眾揭示了信仰、愛情的深刻含義。
生命的怒放
該劇主創在介紹創作初衷時談到,《怒放》可被理解成一部以成長為主題,主人公趙關克從草莽蛻變成革命者的故事。對此,與會專家表示,該劇講的是 一個草莽英雄生命張揚和怒放的過程、他的愛情張揚的過程、他對道路選擇的過程。趙關克從占山為王的土匪到軍閥,蛻變成具有堅定信仰和高尚情懷的共產黨人, 經歷了無數次的歷練,其質變的呈現方式在該劇中展現的非常深刻。
該劇人物蛻變的過程和展現方式極其豐滿。在大革命時期,趙關克先后當過土匪、北洋軍、革命軍和共產黨員,這四個階段的人生歷程通過個體化的方 式,被絲絲入扣地展現出來。該劇開篇部分的趙關克是一個非常強勢、帶有土匪氣質的血性硬漢。后來,他逐漸開始約束自己,到故事結尾他已成為一個文化信仰和 精神信仰全面蛻變和成長的革命者。
從還原歷史的角度講,劇中人物的脫胎換骨,強烈印證了歷史教科書中反復提到的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作為大熔爐對人的鍛造作用。與會者提出,該劇成功 體現了典型人物的特征、意義和價值,以及典型環境和典型時期對人物的塑造。趙關克在出場時所體現的匪氣是軍閥混戰時期烏合之眾的典型習性,經過鍛造和升華 之后,終于轉化成一股有著高尚道德情懷和嚴格組織紀律性的精神力量。這同時也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最后取得最終勝利的關鍵因素。同 時,趙關克的形象塑造也說明了信仰是在不斷地參與實踐、接受考驗、作出選擇之后所形成的。磨練越多,考驗也越嚴峻,趙關克在經受了數次生死考驗之后,信仰 才變得明確且堅定。
愛情的怒放
趙關克的愛情經歷也不尋常。美好愛情和殘酷戰爭交織在一起,在他身上混合后逐漸發酵,使得趙關克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愛情有了不同的覺醒。愛情元 素的融入,在成功迎合了觀眾審美訴求的同時,也更加立體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人生蛻變。與會者提出,《怒放》用濃重的筆墨表現了戰火下的愛情。劇中 趙關克和羅麥之間落差很大,一個是沒文化土匪出身又不英俊的草莽軍人,一個是大家閨秀、有文化修養的戰地漂亮護士?此仆耆珱]有可能,反差極大的兩人的愛 情被演繹得百轉千回,痛徹心扉,羅麥從討厭對方到接受對方再到誓死不悔,《怒放》細膩地表現了戰爭中愛情的發展軌跡,把一段不可能的愛情寫出了非她莫屬的 執著。該戲把故事聚焦于黨派關系微妙、戰火不斷、國共由合作到分裂的北伐戰爭時期,使得人物性格和愛情有了更寬闊的敘事空間,在情節和人物形象的表現上也 有更多的發揮余地。
革命情懷的怒放
相比大量僅將北伐戰爭視為故事背景的國產年代戲,《怒放》正面且直觀地表現了北伐戰爭,以英雄敘事的方式展現了一段血雨腥風的歷史,為觀眾講述 了一個派系復雜、信仰不定、人情多變的特殊時期,國民黨和共產黨分別要為讓國家走上復興之路作出的不同選擇,與此同時,歷史上多數成名的將軍均在這個特殊 的歷史時期成長起來。
《怒放》的故事是在充滿了戰爭、流血、犧牲的北伐戰爭這一背景下展開的,為故事的發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題的表達等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敘事空 間。與會者指出,故事充滿了流血與死亡,劇中人物時刻處在命懸一線的氛圍下,所詮釋的生命、信仰、愛情、人性的意義可能遠比將故事背景置于和平年代的現代 戲要深邃有力許多。遺憾的是,該劇沒有清晰地表達出具體的戰爭階段和北伐線路,更沒有清晰地表現出北伐時期的典型事件。與會者表示,模糊的表達盡管給予了 創作者足夠的發揮空間,卻降低了整部戲的歷史分量和現實含義。
中國視協主席趙化勇出席會議并作了發言,中國視協分黨組書記張顯主持會議。(趙君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