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在掌聲中拉上。幾十上百名年輕觀眾呼啦啦擁到臺前。大幕拉開,滿場觀眾掌聲驟起,演員梯次謝幕,面前是高舉手機拍照的數不清的手臂。
這是5月28日晚,國家大劇院劇場,“相約北京”聯歡活動閉幕式演出京劇《鎖麟囊》的情景。幕布一次次開合,伴著有節奏的掌聲與“張火丁”“張火丁”的呼喊,主演張火丁數番謝幕并加唱,觀眾仍意猶未盡。
真沒想到,張火丁戲迷這么多,京劇演出可以這么火!在散場的人群中,還聽到有觀眾議論:“有不少‘黃牛’倒票,在地鐵口一張票炒到一千多兩千塊呢!”“張火丁的水袖跟眼神真鉤人!”……看來,京劇不乏市場與觀眾,缺的是好戲好角。比如程派,自身特色鮮明,廣受觀眾喜愛,并有不少鐵桿戲迷;《鎖麟囊》作為程派代表性劇目,一直是響亮的“招牌菜”,其《春秋亭》一折更是膾炙人口;張火丁乃程派重要傳人,很有觀眾緣,難得的是在青年中也多有粉絲。凡此種種,演出有如此盛況也就不足為怪了。
要有觀眾,有市場,真得先有好戲。《鎖麟囊》久演不衰,除流派特色與動人唱腔,其故事性及其體現的中國傳統價值觀,都能契合觀眾的口味。“憐貧濟困是人道,哪有個袖手旁觀在壁上瞧!”“麟兒哪有神送到,積德才生玉樹苗……”《春秋亭》美妙的唱段和傳達的人生道理,在新老觀眾中自會引起頗多共鳴。整出戲講的積德行善、施恩不圖報和知恩圖報、善有善報的故事,在任何時代都有積極意義。
好戲也離不開好演員。同樣一出戲,是不是有“角”,號召力大不一樣。許多人看戲看的就是“角”。而張火丁,藝術魅力有口皆碑,其“程腔張韻”讓萬千粉絲癡迷。不過,她自己卻相當清醒而謙虛。據說以前有演出商為她的專場定名為“傳承與超越”,她只認同前者,并表示:沒有堅實的繼承就沒有發展,四大名旦的藝術已登峰造極,我們能唱出自己的特點就已經算是成功,談不上超越。而恰恰是這樣的態度,與精湛的藝術一樣難得。如是,就算尚未超越,也有超越的可能;就算未在高峰,也一定在接近高峰的路上。觀眾的喜愛與發自內心的追捧,是演員最大最持久的成功。
當然,不只京劇,不只《鎖麟囊》,不只張火丁,在百花齊放的戲曲園地還有不少優秀劇目、優秀藝術家,但真的還可以多些再多些。這場演出火爆,既說明好戲名角很有市場,也說明市場與觀眾需要更多的好戲好角,不斷打磨而成的新的經典劇目與經千錘百煉的后起拔尖人才,是市場不斷繁榮、觀眾接續買賬的必要條件。這也是一個藝術品種或一個藝術院團生存發展所必需的。戲托人,人托戲,舞臺上如此;好戲好角能吸引觀眾,觀眾更期待好戲好角,市場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