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這使我想起70年前曾風靡蘇中解放區的一出話劇《甲申記》,勾起我對父親母親和許多叔叔阿姨的懷念,因為這出戲的誕生與他們的青春歲月和那個火熱的革命年代連在一起。
這出紅色經典劇目最早在抗戰勝利前夕的蘇中解放區由蘇中公學前線劇團演出,編劇是當時的蘇中公學教育長夏征農和吳天石,沈西蒙(《霓虹燈下的哨兵》的編劇),導演是我父親王嘯平,我母親茹志鵑、二舅茹辛、二舅母余堅都在這出戲里擔任角色,母親扮演崇禎皇帝的女兒長平公主、二舅扮演農民起義領袖劉宗敏、二舅母扮演宮女。另外,我父母的老戰友沈亞威叔叔(著名作曲家,大型音樂歌舞史詩《東方紅》中“鐘山風雨起蒼黃”一歌的作曲)擔任作曲,陳均阿姨扮演陳圓圓。他們當時都只有二十出頭。
2003年3月父親去世,陳均阿姨含淚送來一包《<甲申記>演出紀念集》,是1997年為紀念該劇演出五十周年編輯出版的,里面收入了許多編創人員包括夏征農的文章。文章大多是1945年寫的。當時《甲申記》第一屆演出共八場,大獲成功,大約在第二屆演出開始前組織了這些總結文章。為爸爸守靈時我通讀了這本書,是對父親的懷念,也了解到該劇創排前后的情況。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史論文章《甲申三百年祭》。這一年,甲申輪到它的第五個周期,也是明朝滅亡的第300周年紀念。郭老在文中分析了明亡的原因,總結了農民領袖李自成被勝利沖昏頭腦,驕傲自大,只做了42天皇帝就被趕下臺的教訓。當時抗戰即將勝利,毛澤東正在抓黨內思想整風,防止驕傲情緒,于是決定將此文和蘇聯考涅楚克編劇的話劇《前線》作為兩個必讀的整風文件。1944年11月毛澤東從延安寫信給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們把它作為整風文件看待。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前線》戲中,主要塑造了一個保守落后,不愿學習新事物,有經驗主義毛病的典型人物戈爾洛夫,和專說大話鬼話,耍弄嘴皮和筆桿的新聞記者客里空。這兩個人物當時在根據地很出名,與李自成一樣,干部黨員常拿來對照自己,警醒自己。
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由夏征農任領導的蘇中公學決定根據郭老的文章創排一出戲進行公演。從沈西蒙和我父親的文章里可以看出,當時時間很緊。沈西蒙從蘇中黨校趕回來一路發愁,他對這段歷史知之甚少,如何編戲?后來夏征農將教育家吳天石推薦給他,吳是蘇中才子,歷史詩詞歌賦兼通,夏作戲的大框架,吳根據郭老的文章把故事人物分章分段寫好,近似梗概,沈西蒙執筆。沈西蒙在文章中說:“那時我還年輕,牛犢初生,不知天高地厚。大約化了一個多星期光景日夜兼程,我這個不懂歷史的人,在夏、吳二老把手合作下,終于草草編成《甲申記》這個劇本。”當時已排過《日出》《雷雨》《蛻變》《獨立大隊》等大戲,在蘇中是著名導演的我父親,則完全將他從西方學來的導演創作過程三個時期拋在一邊,因為他接到劇本后的十個鐘頭(其中還要除去六小時睡眠)后就要轉入排練,根本來不及細細琢磨劇本,“因此有時連舞臺位置也是臨時抱佛腳擠出來的”。基本上是邊排邊編邊改。父親文中說“……演員和導演是互相學習的同志,甚至演員是導演的先生……”。這出戲很多場景在宮廷,場面恢弘富麗,還有很多宮中人物,這就牽涉到大量的服裝道具布景。我二舅茹辛除了演戲外,還擔任服裝工作,向衛生部門領了好幾匹紗布染成各種色彩,發動女同志裁剪成宮女服裝、腰帶、披肩。文官武將的高底靴子用木料做鞋底,邊上涂白粉,遠看真像北京故宮的展品。龍袍、頭盔等向民間戲班借。我二舅母余堅是南通人,剛進部隊就碰上演這出戲里的宮女,和她一起參加部隊的南通同鄉宋潔阿姨演宮女婉兒,一開腔就是南通口音“洪艱(將)軍……”,在沈亞威叔叔幫助下費好大力氣才糾正過來。作曲家沈亞威叔叔為該劇譜寫了“祝太平”“慶元宵”“迎闖王”“圓圓曲”等六首曲子,他在文中說,研究劇情歷史和歷史音樂花去他一半時間,后來劇中的宮廷音樂,他運用明朝士大夫階層中流行的昆曲元素,而吳天石寫的歌詞很精彩,幫助他很快找到感覺“比如《慶元宵》一詞——我讀了第一遍,主旋律就油然而生……”這出戲大獲成功,與好聽的歌曲分不開。
沈西蒙文章寫當時盛況:“古裝話劇當時在蘇中敵后出現是第一回,很新鮮。臺上男男女女,個個穿明朝服飾,雖說臨時拼湊的草臺班子,露天舞臺上卻布下了一派令人眼花繚亂的宮闈,王府,古戰場的景色,有說有唱,長袖起舞,加上十幾盞汽油燈明晃晃,將土臺上的帝王將相,英雄好漢,宮娥嬪妃照得五光十色,一時鬧得喜歡看戲的工農兵大眾,有游擊戰士,干部,爭先恐后人人追看。看過的還偷去看,沒看過的,幾十里路一口氣急行軍,看完后又一口氣急行軍,待回到駐地已是雞叫天明了。……”場場人山人海。陳均等叔叔阿姨的文章中說,“在抗戰勝利前后的一年中,《甲申記》從寶應縣固晉的土臺演到新解放的城市,連續演出近50場,風靡蘇中,傳為佳話,產生了轟動效應。黨政軍干部和戰士在勝利后進入城市做到紀律嚴明,懲治腐敗,‘不做李自成’;不當劉宗敏’的警鐘聲常響徹耳際。直至50年后的今天,當年不少觀眾還能一字不差地唱出劇中插曲……”
如今,我爸爸,媽媽,二舅茹辛,沈亞威叔叔,沈西蒙叔叔等都不在人世了,才華卓著的吳天石叔叔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還有一些參加創編演出的不認識的叔叔阿姨,如今不知在何處,是否還在人世,但是他們那段火熱的歲月和青春年華,永遠留在《甲申記》這部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