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紀錄片:注重中國故事的國際化表達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5月06日09:35 來源:中國作家網 高小立 夏寧竹
      

      《舌尖上的中國Ⅱ》于2014年4月18日-5月30日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延續了《舌尖上的中國》的收視奇跡,表現強勁,在所有同時段的節目 中排名第一。有關專家欣喜地發現,在2014年紀錄片收視上,14~24歲的年輕觀眾較前年上升120%。2014年,中國紀錄片播出總量為75800小 時,其中首播量為18000小時,與2013年相比,播出總量提升了5800小時。

      紀錄片創作與傳播的強勁勢頭,引來了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矚目,本屆第一次設立了北京國際電影節記錄單元,在其開幕式上,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 中心與北京國際紀實影像創意產業基地聯合發布《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5》(以下簡稱《報告》),并舉辦了“中國紀錄片產業年度論壇2015”。由 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主編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5》從紀錄片頻道、欄目、作品特征、美學研究、制作傳播、新媒體困境等八個方面對 2014年紀錄片創作、傳播、產業進行了全面回顧。論壇第一次以產業為核心,來自各紀錄片頻道掌門人、紀錄片界的專家就紀錄片品牌、文化與產業進行討論并 延伸至中國紀錄片國際化傳播策略這一重要話題。此論壇將成為未來北京國際電影節記錄單元的保留活動。

      品牌化:紀錄片資本融入在加速,產業系統再次升級

      《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紀錄片擁抱“衛星年”,北京紀實頻道、上海紀實頻道上星播出,與央視紀錄頻道共同構成三家衛視紀錄片傳播平臺。長 期困擾中國紀錄片的傳播瓶頸豁然開朗,差異化、細分化、品牌化成為紀錄片頻道必將直面的課題。從2011年創立以來,央視紀錄頻道已然構成了高品質、國際 化的品牌形象;上海紀實頻道攜帶豐厚的市場經驗和品牌積淀,啟動國際化、產業化之路;北京紀實頻道與北京國際紀實影像創意產業基地、新紀實(北京)傳媒投 資有限公司率先破局,蓄勢待發。

      多元化:紀錄片作品及美學理論研究

      《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紀錄片類型化鮮明,每種類型都有著各自的特征與功能。宣教片引領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定制片開始追求更好的審美水準與更有效的傳播佳績。審美片繼續保持著對于歷史與現實的思考與表達。工業片漸成規模,并逐漸樹立穩定的品牌。

      而紀錄電影在2014年制作主體多元化,宣教片呈退燒之勢,試圖接近記錄本性,嘗試通過商業化運作實現市場突圍的作品有所增加,但真正有市場競爭力的作品仍然稀缺,紀錄電影走出困境需要良策。

      《報告》對2014年中國紀錄片的文化特征和美學研究作出了相應的總結。文化大眾糾集了大眾趣味和市場力量,構成2014年中國紀錄片最為喧囂 的文化形態。富有誘惑的敘事方式、陌生化的視聽表達和感官刺激,加上切中人性的主題——從吃、玩、旅行到極限運動,將紀錄片與大眾扭結起來。《中國夢·中 國路》《百年潮·中國夢》《追夢在路上》等作品努力詮釋中國夢這一主題,將中國夢演繹為具體的生活場景。周年紀念依然是年度大事,如為紀念鄧小平誕辰 110周年而拍攝的紀錄片《九天——1979年鄧小平訪美》,為紀念甲午海戰120周年而拍攝的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甲午海戰120年祭》等。面對 社會現實、歷史現實等,最忠實的記錄及細節傳達成為了核心,《五大道》《高三(16)班》等還原真實面貌。

      《報告》指出,2014年,紀實美學保留了自己的價值,故事化講述已經成為紀錄片的常規手法,情景再現的普遍應用是戲劇化的結果,也是精品歷史 片的標志,技術美學提升了紀錄片品質和價格。紀實美學與市場的矛盾正在和解,一些現實題材紀錄片依然以紀實方式拍攝,卻放棄了無節制的跟蹤與搖晃,鏡頭簡 潔、節奏快速、注重敘事。2014年紀錄片本體研究有所突破,學術探討逐步深化,產業研究與傳播研究日漸繁榮,文化研究與社會功能研究也呈現多元形態。但 整體看,創造性、有深度的成果尚不多見。

      新媒體:紀錄片現狀與趨勢

      《報告》顯示,《舌尖Ⅱ》在互聯網總播放量近8億次,過億總播放量都無法消化完廣告,紀錄片貨幣化能力偏弱。《舌尖》現象引起新媒體的深思,已 對紀錄片投入多年的視頻網站開始痛定思痛,對旗下的紀錄片頻道進行構架調整。此外,紀錄片在移動端的大量播放也成為常態,通過手機觀看紀錄片,已經成為目 前互聯網用戶主要觀看紀錄片的方式。

      而《報告》中為解決新媒體紀錄片的困境作出了進一步的說明。面對收入困境與價格困境,紀錄片在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的競爭上擁有自己的價值邏輯與生存策略。互聯網+來了,紀錄片需要再次調整策略,以適應全媒體傳播特性,創造新形態,實現有效傳播,拉動產業價值。

      國際化:講述中國故事,紀錄片未來的新形態

      《報告》指出,國際化是2014年中國紀錄片的突出向度,而紀錄片的新形態成為年度新探索。去年,一些國際合作項目成果初現,不僅在中國成功播 出,也在世界各地幾十個國家傳播,中國紀錄片以合作方式進入國際主流成為了一種成功的傳播策略。國際化并不僅僅呈現于國際合作,也表現于更多紀錄片的“中 國故事、國際表達”。去年一批優秀紀錄片力圖以國際理念和敘事方式講述中國故事,敘事語態從宣教轉向傳播,表現出開闊的國際視野和美學魅力。

      在“中國紀錄片產業年度論壇2015”上也著重探討了中國紀錄片國際化的問題。怎樣讓中國故事更好地走出去,讓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真正的中國,從而進一步推動紀錄片的產業化和品牌化,成為論壇在場專家熱烈探討的焦點。

      五洲傳播中心副社長井水清在論壇上談到,講好中國故事是每一個紀錄片人的富礦。中國是世界上發展變化最快的國家之一,用紀錄片語言去詮釋這樣一 個發展速度快、有著豐厚的歷史、眾多的民族、遼闊的地域的國家,其富有的資源怎樣才能走出國門,中國故事怎樣才能被世界所接受,確實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在 與國際媒體合作共同拍攝中國故事紀錄片的過程中,井水清發現,從世界各個角度都能找到中國故事的片段,例如在日本紀錄片中會以中國的汶川地震來引出災后重 建的問題。如何才能讓中國故事在國際上表達出來,井水清認為,為了讓更多的中國故事走向世界,紀錄片在國內需有吸引力,并能得到國外的反響,中國故事的國 際化表達依賴于國外的受眾需求,及國外想了解真正的中國。并且要考慮紀錄片在國際上有什么樣的定位,在定位的指導之下來播出紀錄片。

      美國探索集團中國區總裁張方就怎樣將中國的紀錄片打入國際市場提出了一些詳細的建議,希望以此能使觀眾留在銀幕前且支持紀錄片進入電影院。在文 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國家和地區播出同一個主題,成為中國紀錄片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美國探索集團的成功對中國來說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怎樣把中國故事講好有 一個很基本的觀念。首先,用觀眾聽得懂的話講給他們聽,增進國際化的可能性。傳承成功的紀錄片案例,也是另一個更有效的方法。其次,結合娛樂元素,制造情 節沖突吸引人,把觀眾留在銀幕前面,紀錄片就容易受到歡迎。此外,紀錄片還要選擇適合國際傳播的題材。然而,不是所有題材都可以國際化,怎樣用國際化的方 式去表達,怎樣講一個中國故事又讓外國人很接受很認同,其中一種方式是找一個在國外有權威的專家或主持人來講述,這樣將更有說服力。

      “如果我們去講春晚來了多少明星,大家搖了多少紅包,外國人是不會理解的,因為他們處于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 美國國家地理頻道中國區負責人祁冬對怎樣站在國外的角度去表達中國故事有著獨特的想法,“如果我們從春晚是參與演出人數最多、收看人數最多這樣一個大的角 度去解釋中國的春晚,就能吸引國外的注意力。因為外國人對中國這一場宏大的盛宴是怎樣辦起來的感到好奇”。

      講故事:紀錄片在國際化中的敘事

      “新聞是告訴大家結果,而紀錄片在探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教授趙雅欣則將紀錄片中的中國故事怎樣國際化的討論 帶回到敘事的起點。故事內容成為紀錄片的主體,在紀錄片中已然變成了波瀾不驚的一種狀態和現象。中國人自古就很擅長敘述故事,我們擁有與生俱來的講故事的 天分,卻長期以來受到一種誤導,拍紀錄片變成了講一種現象,這樣就把紀錄片變成了一個大新聞。紀錄片的導演對故事的讀解能力有多強,體現了他本身的綜合素 質和闡釋能力,全方位優秀的人才能在銀幕上表現能力。我們應該調整思路,不要只在某些出現的現象上奮斗,而是要集中考慮挖掘故事。

      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對應該怎么講國際故事深有感觸。電影是一種國際語言,全世界的人類都能看得懂,然而現在的紀錄片夾雜私貨太 多,讓紀錄片回到更純粹的內容上,是目前紀錄片工作者應該面對的問題。現在的觀眾都很專業,但不是所有制作者都是專業的,要解決這種專業和不專業之間的矛 盾,制作人也需要專業起來。

      《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5》以學術立場留下紀錄片行業一個重要足跡,借國際紀錄片的他山之石,解析中國紀錄片的基本特征與發展趨勢,為中國紀錄片提供產業參考與發展借鑒。(高小立  夏寧竹)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