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戲曲演員“觸電”后為何一去不返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4月01日10:19 來源:中國藝術報 劉姝含

      近期熱播的大型古裝神話劇《封神英雄》收視率穩居全國前三,妲己的扮演者李依曉成為亮點。劇中妲己的出場是一段舞蹈戲,令觀眾驚艷不已,李依曉將出色的演出歸結于自己多年來的戲曲功底,并直言戲曲給了自己一種姿態,對角色的外在和內在都有很大的幫助。除了李依曉,還有很多曾經的戲曲演員,后來卻以影視演員的身份被觀眾所熟知,其中包括于榮光、徐帆、秦海璐、劉蓓等明星。

      為何大批戲曲演員投入了影視劇的創作大軍?蓋因“劇目少,演出少,角色少”是當今絕大多數戲曲演員所面臨的現狀。所謂劇目少,是指戲曲觀眾大多喜歡經典劇目,現代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力圖創新,但創作題材稍顯局限,團隊力量也遠遠不如影視劇。所謂演出少,是指并不是所有的劇目都能登上舞臺,登上舞臺也不見得有更多的演出機會,能夠像影視劇那樣一遍又一遍地重播。所謂角色少,是指一出戲只有一兩個主角,主角又需要有經驗、有水平的演員挑起大梁,一些年輕演員只能飾演配角,甚至連配角都演不上。上述三點原因,導致不少希望多演戲的戲曲演員不得不轉行。

      事實證明,有過戲曲功底的演員在轉行后為影視行業帶來了一股古典大氣之風。像于榮光從小學京劇,他在影視劇中身手敏捷,演技不俗,正是由于在戲曲演員時代打下了扎實的武功基礎。又像徐帆,在出演電視劇《青衣》和電影《雞犬不寧》時,再度展示了當年的青衣功底,早年的那份苦功自然也不是白下的。科班出身的他們,無論在身姿、氣質還是在敢于吃苦的精神上都深深影響了一起演出的其他演員。

      戲曲演員為影視行業貢獻了力量,影視行業卻未能反哺戲曲界,很多戲曲演員一邁入影視行業,便一去不返。如今在臺上的戲曲演員們決定著戲曲的今天,更影響著未來。然而當下戲曲界的現狀是,年輕人不愿進戲校,中年演員多改行,老藝人漸漸故去,還帶走了身上的技藝和劇目。戲曲的發展靠什么?就靠一代一代藝人的傳承。“弘揚國粹藝術,保留傳統文化”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戲曲演員需要生存,首先就要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只有提高了待遇,才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到戲曲傳承中來。現實情況卻是,很多戲曲演員迫于沒有展示才能之處,自身難保,空放著一身本領,倒不如轉戰影視來得實際。久而久之,這變成了戲曲行業中的一種“求生之道” 。與此同時,戲曲演出與文化市場存在的問題也亟待解決,降低劇場的場租費,從而降低院團演出成本、降低票價,并推動觀眾購票熱情,使低收入者不因高票價被拒絕于劇場之外,進一步鼓勵提升演出質量、擴大戲曲觀眾受眾面,這樣才能保證戲曲演出和藝術市場更積極健康地發展。

      戲曲界想留住人才,應該拿出更多的實際行動來,從而滿足戲曲演員對于好劇本、好演出制作團隊和更多演出機會的需求,從而讓更多的戲曲演員對扛起傳承戲曲事業的大旗充滿信心,讓戲曲事業真正能夠后繼有人。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