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春天,天不冷了,是到基層演出的好時候。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豫劇院二團副團長李金枝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2014年,該團共演出264場,舞臺藝術送農民的活動演出了110場。關于地方戲發展和文化惠民,李金枝有很多話要說。
記者:河南民營劇團眾多,活躍于農村基層,對于他們的生存狀況您是否有所了解?
李金枝:河南民營劇團確實有不少,這幾年有的影響還比較大,比如王紅麗的河南小皇后豫劇團。民營團和國營團的生存狀態很不一樣,比較
艱苦。每次我見王紅麗,都會問她在哪兒演出。他們或者省內,或者河南周邊省份,從春節初一初二就出去了,一直演到夏天才會回來,而且一天兩三場,不間斷演出,兩三個月才回來一次是常有的事。這一方面說明做得好的民營劇團受歡迎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們非常不容易。好的民營劇團,成員有的來自戲劇學校剛畢業的學生,在比賽時也會聘請外援,從外團請劇本所需要的其他演職員,也有一些已經離退休的老藝術家來支持。不過民營劇團參賽獲獎之后,文化部、財政部給的獎勵,省委省政府給的獎勵和國營劇團是一樣的。
記者:河南是戲曲大省,在繁榮戲曲方面,政府做了哪些工作?
李金枝:河南省委省政府對我們特別關心。去年10月15日,習總書記召開了文藝工作座談會之后, 11月13日,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就親自帶領班子到我們院團做調研,去到練功房,跟青年演員聊天,問他們的工作狀態和工資收入,幫我們解決劇場問題。在今年河南省兩會的工作報告中,謝伏瞻省長已經把河南省文藝院團的劇場建設列入報告當中。省委省政府還鼓勵河南的企業家代表給劇團經費上的支持。所以全國很多其他省的同行看到河南的狀況都說很羨慕。從劇團來講,我們要做的就是練好業務基本功,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深入生活,排出人民喜歡的劇目。近年來,河南豫劇出現了《程嬰救孤》 《常香玉》 《香魂女》 《鍘刀下的紅梅》 《村官李天成》 《焦裕祿》等等一大批優秀作品,獲得文華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等。
記者:很多人都知道,在河南衛視有一檔戲曲節目《梨園春》 ,已經走過了二十年春秋,在這個節目中,許多明星小擂主頗受好評,讓人對戲曲的未來更多了一些信心。作為專業院團,河南豫劇院在選拔新人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金枝: 《梨園春》欄目推廣了豫劇,盡管是群眾文化活動,專業演員參與的少,但群眾熱情非常高,為地方戲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河南豫劇院在培養新人方面,成立了青年團,這也是豫劇院對后備人才的一種培養。青年團的演員都是從河南豫劇院一團、二團、三團中選拔出來的,前些年經過考試,進入中國戲曲學院深造了三四年,研究生畢業后進入青年團。他們在北京脫產學習了幾年,進步很快。豫劇過去重視唱,經過京劇老師的指導,他們的做、打都有了提高,讓我眼前一亮。進入高等院校培養,這是一條路子,F在還有很大一部分青年演員來自河南幾個戲校,我們會根據生旦凈末丑各個行當的需求從戲校招生。進到劇團,再根據年齡、藝術修養分角色,讓他們盡量多地站在舞臺上鍛煉。
記者:當前河南地方戲發展,您覺得還可以加強哪方面的工作?
李金枝:加強河南戲曲走出去的工作吧。民間走出去也行,但宣傳力度不夠。需要政府搭臺,文化唱戲。去年8月份我們參加香港的藝術節,演出三場,很受歡迎,掌聲不斷。今年春節期間,河南豫劇院青年團又去了臺灣演出。目前河南戲曲發展形勢很好,如何更好地走出去,還需要加強前期規劃,這樣能夠讓演員開闊眼界,提升個人素質,同時把豫劇帶出國門,推廣河南戲曲文化。
記者: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國外宣傳收到很好的效果,對豫劇有沒有借鑒?
李金枝:當然有。白先勇的《牡丹亭》是特別傳統的形式,就是一桌一椅,不是大制作,完全通過演員的表演,通過手眼身法步刻畫人物,反而更讓人覺得藝術之美。我很受啟發。所以現在大制作我們不提倡,關鍵在怎樣為劇情服務好,為人物服務好,就足夠了。比如戲曲里的水袖,不能說水袖功夫好,不管什么場合都用,煩不煩?戲曲創作歸根結底要從人物出發。
記者:現在國家提倡政府購買優秀文藝作品,鼓勵文藝院團到基層演出。河南在這方面是怎么做的?
李金枝:舞臺藝術送農民河南做得特別好。政府給每個院團有兩輛轎車、一輛舞臺車。我們這個舞臺藝術送農民活動是政府買單、群眾受益,要求很嚴,要唱大戲,送到農村第一線,就是到村里邊,到鄉鎮都不允許。河南省文化廳會組織院團,今年在鄭州演出,明年就到洛陽,后年到三門峽,團里每年抽簽,抽到哪里,就跟這個地區聯系演出,讓各地都能享受到文化惠民成果。演出以后,村里、縣里蓋財政所的章、當地文化局的章,一張紙上一場演出要有四個章,然后拿著單子跟省文化廳申報。2014年,我們團總共演出了264場,舞臺藝術送農民的活動演出了110場,文化惠民占比例相當大。今年這種演出就該開始了,春天,天不冷了,是演出的好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