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人物訪談 >> 正文

    劉曄原:讓口頭文學遺產“活在當下”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1月27日11:06 來源:光明網

      口頭文學作為口口相傳的文學作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有著種類繁多、數量極為豐富的口頭文學資源,這些真正由普通民眾創作出來的“原生態”文學,描繪出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生活畫卷,成為一部活態的中華文明史。在城鎮化、工業化的腳步日漸加快的今天,根植于農耕土壤的口頭文學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也面臨著消失的危機,亟待搶救和保護。

      我國已經陸續公布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口頭文學作為其中一大類別,共有155項進入名錄之中。從政府層面來說,口頭文學的保護正在逐步得到重視。但大量有價值和有影響的口頭文學都沒能進入這一名錄,民間對于口頭文學的關注程度也遠遠不夠。那么,我國的口頭文學到底有哪些種類?目前對這一重要文化資源的傳承與保護情況如何?口頭文學遺產對當代人的生活,乃至于社會民族的發展有何意義?口頭文學如何才能“活在當下”?帶著這些問題,光明網記者采訪到了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與藝術學院教授,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專家組成員劉曄原,以下為訪談實錄。

      口頭文學并非文人有意識地創作而來,是老百姓記錄生活、抒發情感的載體

      口頭文學首先也是文學的一種,因為它是有情節表述的文學樣式,人們聽這些口頭文學,會感覺很動聽,很有趣味性。另外還有像歌謠這一類的口頭文學,它是有韻律的,能引人發笑或者沉思,使人得到美學上的浸潤和情緒上的釋放。文學最古老的樣式就是通過口頭傳播的,掌握文字的人在當時是微乎其微,社會中下層人士都是通過口頭的方式來創作和傳播文學,講故事、唱歌謠來記錄生活,抒發情感,有的還將民族的歷史通過口頭的創作記錄下來。它們一般不是文人有意識的根據某個主題進行創作,也沒有作者署名,是普通老百姓口頭表達創作的,所以統稱為口頭文學。

      我國流傳的口頭文學種類是很豐富的,我們先從敘事類的說起。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神話,以及關于始祖、關于人口遷徙(如客家人如何遷徙到廣東、福建)等的傳說,都屬于這一類別。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民間故事,它們并不要求史實考證,而是其反映的生活邏輯是現實的。另外還有一類特殊的敘事類口頭文學形式,那就是笑話,因為內容生動有趣逗人發笑,所以也單列出一類。

      除了敘事類,口頭文學還包括押韻類的,這一形式更加容易記憶和傳播,朗朗上口。例如歌謠,我們小時候跳皮筋經常會唱的“馬蘭花開”,還有幼兒園里老師會教小朋友的“排排坐吃果果”,都屬于這一類。另外還有史詩,少數民族因為有自己民族的信仰,神職人員作為民間的知識分子,可以很好地把本民族的歷史通過一遍一遍的講述完善起來,從而產生了少數民族的史詩,例如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還有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它們被并稱為中國的三大英雄史詩。漢族也有很多史詩,如采錄到《詩經••大雅》里的很多詩篇就有關于祖先從何而來,怎樣帶領人民種莊稼,民族怎樣逐步繁盛起來的描述。跟史詩有點類似,但莊嚴度較弱的民間敘事詩也是押韻類口頭文學的一種。上海的江濱老先生曾帶頭收集過很多民間的敘事長詩,如江蘇地區的漢族敘事詩《五姑娘》,講述了長工徐阿天和五姑娘的愛情悲劇,并且展示了廣闊的杭嘉湖一代城鄉的社會現實,讓人從中領略到中國19世紀江南農村風情,具有很強的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

      沒有進入非遺名錄的口頭文學也要重視傳承與保護

      據統計,目前已經公布的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包括1372項(不包括擴展項目),而“民間文學”類只有155項,僅占名錄的11%?梢哉f,進入這一名錄的口頭文學項目只占所有口頭文學遺產的很小一部分,大量的民間故事、傳說、歌謠等都沒有進入名錄。這是因為國家公布非遺名錄是帶有搶救和保護的目的,各地瀕臨消失、影響較大的少數口頭文學遺產才會作為重點搶救對象優先進入名錄。而中國民間的傳統文化是極其豐富的,可以說是浩如煙海,已公布的155個項目作為其中口頭文學的代表,可以喚醒普通民眾對于這一古老的文學形式的保護意識。

      在我們進行口頭文學保護的工作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首先,有些民眾對口頭文學產生了一個誤解,認為只有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才能算做真正的、優秀的口頭文學。有些民間傳承人出去表演,經常會被當地群眾問一句話,“你們是非遺嗎?”如果不是,就會被看低。這對其傳承是非常不利的。其次,各地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的程序是比較繁瑣的,有各種各樣的限制條件,例如必須是該地區的代表藝術,傳承人是該地區的代筆人物,必須活態傳承100多年,中間不能有斷檔等。這些程序和條件限制了一些優秀的口頭文學項目進入名錄。有些口頭文學的創作者并不是非遺傳承人,但創作出來的作品內容是極其優秀的,但是因為同類別的項目和傳承人已經進入名錄,就被排除在外,這樣的確傷害了一部分人的積極性。

      口頭文學的傳承與保護不能以偏概全,進入非遺名錄的只是大花園里的一小叢花,代替不了整個花園。沒有進入名錄的很多優秀作品,應該通過各種媒介特別是網絡媒體,以及豐富多樣的活動,例如匯演、民間優秀作品征集等等給予一定的宣傳。對于很多默默無聞的民間傳承人,他們付出的勞動一樣是有意義的,各地政府應該去摸清這些人的情況,并給予表彰和鼓勵。

      口頭文學保護對當代的意義:認知價值 創作激發價值 審美價值

      我也聽到有一些人說,口頭文學現在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這種感覺其實是正確的。因為文學其實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它產生在比較久遠的農耕社會、鄉村社會,像老北京的一些傳說是在胡同里產生的,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腳步不斷加快,很多人從胡同搬到了樓房居住,這些傳說就與現代都市人的生活產生了距離。因此我們才要通過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立數據庫等方式,將這些根植于農耕土壤的口頭文學作品搶救和保存下來。這種保護的工作無論對當代人的生活,還是社會發展、民族發展來說都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的。

      首先,它的認識價值非常高。每個人都是接受學校教育長大的,知識很多是來源于課本。但是課本之外的很多東西,包括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精神世界是怎樣的,歷史課本不會告訴我們這些細節。我們只能從口頭文學里去尋找。

      其次,口頭文學是作家文學靈感的源泉。它給我們作家文學提供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莫言就曾說過,他是在高密的民間故事里長大的。有了這些故事的祭奠,作家在創作過程中是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標準來進行的,才能被廣大中國老百姓所接受。說到這里,我想提一句,現在英語教育不能再壓倒一切的發展下去,中國人按照外國人的思維去做事情,那不是不倫不類嗎?慢慢地我們民族的文化,以及自尊自強等好的價值觀念會被外來的文化沖擊,最后處于弱勢地位。現在國家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英語在教育考試中的份量在慢慢弱化,開始重視并強調中華民族的語言美,在世界上發出中國的聲音,在這一過程中,口頭文學可以提供豐厚的土壤。

      最后,口頭文學的審美價值也是不可忽視的,從一些民間故事里,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以善為美”的傳統道德理念是代代相傳的,這并不是因為信仰宗教的原因。這些口口相傳的故事對于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形成,善惡標準、美丑標準的樹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在“西天問佛”的故事里,叫花子千辛萬苦來到了佛爺面前,寧可放棄問自己的事情,卻為路上偶遇的孤寡老人、聾啞兒童、境遇可憐的動物提問,解決他人的困難,最后在幫助他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幸福。用現在的語言來說,這就是“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中國人鄰里互幫互助,以善為美的理念的確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最核心的價值觀念,F在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提出的“誠信友善”,也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總結提煉出來的,這是最好的一個審美價值。同時,口頭文學還常用一些對比、反諷的手法告訴人們,作惡的人是沒有好結果的,用生動的事例和戲劇化的情節,把懲惡揚善的觀念傳遞了下去。

      口頭文學在當代有了新的表達形式和傳播方式

      提到口頭文學,很多人都會想到那些傳統故事和古老的民間傳說,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其實口頭文學是跟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豐富起來的。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據庫項目,就收錄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記錄下來的口頭文學,是包含了建國后的作品的。直到今天,口頭文學的創作依舊是活躍的,它以新的笑話、網絡段子、新歌謠等形式進入了當代的生活。比如現在群眾諷刺貪官、諷刺不良風氣的一些段子就可以算做當代的口頭文學。

      如今,口頭文學的傳播方式也有了新的變化,大多是通過一些新媒體,例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進行傳播,通過這些平臺流傳的新的口頭文學,那是極其多的。北京大學的段寶林教授就一直在收集當代歌謠,這部分的記錄工作也是有專家學者在做的。隨著改革開放以后語言環境的擴展,如今口頭文學的創作環境其實是越來越寬松的。但其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一些網絡大V和段子手,對一些流傳的網絡段子進行了再加工和歪曲,給社會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所以,加強當代故事的傳播和口頭文學的管理成為了一個新的課題。

      通過建設大型數據庫保護逐步消失的傳統口頭文學作品

      對于傳統的口頭文學,由于當代人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不像過去沒有電視和網絡,在村落、胡同、街頭巷尾,人們會聚集在一起聊天講故事,這樣的外部環境在逐步消失,那么產生于這些環境下的傳統口頭文學也將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壤,我們就需要通過建立數據庫將其保存下來。

      由于生活和工作節奏的加快,很多家庭撫養下一代的重任落到了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身上,這種隔代撫養成為了一個模式。我們可以通過社區和媒體宣傳,呼吁這些老一輩多講一些優秀的傳統口頭文學故事給孩子們聽。現在出版的幼兒圖書很多都被國外的故事所充斥,這是一個很不正常的現象,口頭文學數據遺產數據庫項目完工以后,我希望把一些適合兒童閱讀的優秀故事挑選出來,做成幼兒圖書和動畫,進一步擴展傳統口頭文學的傳播方式和平臺。

      現在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據庫項目的第一期工程已經完成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及其下屬協會所庫存的,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收集上來的縣卷本已經基本錄入完成了,大概有3500多本,總共約7.7億字,已經超過了《四庫全書》的字數。今年下半年,還有個人收藏的非縣卷本,稀有的民間寶卷、宣卷,以及木偶戲的腳本、民間說唱等6000余冊口頭文學文本將要錄入數據庫,第二期工程即將上馬,我們將建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集中國口頭文學達成的數據庫系統。建成以后,這個數據庫將向全社會有條件的開放,通過互聯網平臺供普通群眾查閱,另外我們還準備向專家學者提供更高層次的資源服務,例如可以研究比較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口頭文學作品,節省他們到各地考察、收集資料的時間。同時也為藝術創作者提供豐富的第一手資源,從而促進中華文學藝術的創作與發展。

      (光明網記者 田文姝采訪整理)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