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寫出了艱難,就是寫出了一切——評話劇《冬之旅》北京首演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1月20日09:56 來源:文匯報 史航
    88歲的北京人藝老藝術家藍天野(左)與62歲的寶島臺灣實力派演員李立群在話劇《冬之旅》的舞臺上。      88歲的北京人藝老藝術家藍天野(左)與62歲的寶島臺灣實力派演員李立群在話劇《冬之旅》的舞臺上。

      話劇《冬之旅》,由李立群和藍天野兩位老演員,分別飾演了陳其驤和老金兩位老人。故事線并不復雜,兩人年輕時是同學,是最好的朋友,后來在“文革”這場浩劫中,陳其驤迫于壓力出賣了老金,害得他坐牢、家破人亡。暮年時,多年未見的老陳找到老金,想要求得他的原諒。這是一個關于寬恕、要不要寬恕、怎么寬恕的故事。

      劇本本來叫《懺悔》,后來改為《冬之旅》,這個名字改得非常好。冬天本來就不太應該出門,應該暖暖窩在家里。出門都是沒辦法的、都是被迫,因為有些事一定要做,就像《一代宗師》宮二先生守在大年夜的火車站臺上說的:“該辦的事情,天打雷劈也要辦。”

      老人尤其不應該冬天出門,可正是這兩個處在人生的冬天的老人,他們必須出門。這個冬天,當然也是他們人生的冬天,有些一定要做的事,必須完成。冬天的旅行是悲傷的旅行,是絕望的旅行,是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尋找溫暖歸宿的旅行。

      原諒、寬恕,聽起來是兩個多么溫柔的詞,可是親身經歷過那血肉模糊的傷害以后,原諒和寬恕真的不是容易的事。

      話劇《冬之旅》里的老金,他被最好的朋友出賣,受迫害,他的妻子在他突然被捕后,帶著孩子去找他最好的朋友陳其驤想辦法,可正是這個出賣了他的好朋友老陳,在老金的妻子來求援時,連門都沒有開。當天晚上老金的妻子自殺了……老金該如何原諒呢?他有權利替她妻子原諒么?

      寬恕不能寬恕的才是寬恕,原諒不能原諒的才是原諒,可是多艱難。

      話劇一開始,老陳第一次來找老金的時候,老金就表示自己不會把當年的事說出去,不會跟任何人提起。不說出去,不做實際的計較,其實已經很厚道了。那個時代是可怕的,他經歷了他的那部分苦難,他也明白陳其驤的苦難。老金不理老陳、不接他的電話、不看他的信,是不想再去觸碰那些永遠不能愈合的傷痛。傷痛太具體、太劇烈。不計較了是不愿意回望過去,不去觸碰,眼前的一切能像眼前這樣平靜,已經是千辛萬苦努力來的。而老陳要寫回憶錄了,他的平靜被打破了,老陳要面對過去,面對那個懦弱、卑微的自己,他想老金原諒他,這么多年了,他也從沒有原諒過自己。

      在話劇演出現場,劇情進展到回顧從前,有些老觀眾就掉了眼淚。對于沒有經歷過“文革”的我們來說,那是歷史、是戲,對于那些經歷過的人,是依舊歷歷在目的殘忍,是具體的離散、血腥和委屈。他們懷念起一個一個朋友,也還念起從前的自己。可能有好多的舍不得,好多背著人偷偷掉的眼淚,好多如果能回到從前一定要拼的命,和好多再也沒有機會說的對不起。

      編劇萬方和導演賴聲川對結尾部分有著不同的理解,這一點很有趣。老金后來得了腸癌,幾次手術都很成功,多活了好幾年。陳其驤后來在回憶錄大賣以后得了老年癡呆,老金來看他,然后走進了一片光亮。編劇萬方和一部分觀眾覺得老金已經死了,死后回來看看陳其驤,死了他才能原諒,才能陪老朋友聊聊天兒,雖然這可能是他這么多年以來最想做的事。而賴聲川更愿意做個模糊的處理,愿意相信老金是活著的時候回來的,活著的時候就愿意回來陪陪老陳、陪他說說話。

      在整個話劇的創作排演過程中,賴老師一定聽到許多非常慘烈的“文革”期間的故事,這對他無疑是非常大的沖擊,確實,海峽并不是最大的阻隔,但是不同的歷史確實讓大家的理解有所不同,大家的底線、上線、地平線、天際線、想象力可能都不一樣。

      賴聲川排這個戲,非常溫柔地面對這個悲痛故事,輕拿輕放。讓兩個老人相對平靜地走回從前,那些美好的、殘忍的過去,一層一層展開。對粗心的人,你在箱子上寫100個輕拿輕放也沒用,里面的東西還是會被碰碎。可是對于在乎的人,你什么都不用寫,他都會很小心。舉重若輕平平靜靜的敘述里,看得見導演的敬畏和悲憫——對那段時光,對那些經受苦難的人們。

      萬方寫的是一段人生,不是幾天之內發生的事,有時間跨度這很重要。從陳其驤第一次找到老金想請求他原諒,到結束總共跨越了幾年的時間。其間,老金做了幾次手術,都挺過來了,活到陳其驤寫完回憶錄,看見他書里如實寫下了往事,甚至沒有回避他妻子的自殺。這是老天慈悲,留了這個時間給他們。

      特別喜歡一個細節,戲里老金多次提起自己喜歡吃豆腐,提到豆腐這讓我想到瞿秋白,他在37頁遺書《多余的話》最后寫到:“中國的豆腐最好吃,天下第一。”這些話是多余的話,也不是多余的話,正如這個戲,它只是平靜地敘述了這樣一件事,寫了千千萬萬困在這樣遭遇里的兩個老人。可又不是多余的戲,它表達了人性深處的悲憫。救贖不是最后的結果,而是整個過程,在戲劇的點點滴滴里,在所有的表達里,能感覺到創作者們對救贖的企盼。

      三四十年來,關于這場浩劫,我們在文藝作品里終于看見,超越仇恨、超越苦難,對救贖的企盼。這種力量呈現在作品里,無處不在。

      兩個人的表演風格截然不同,藍天野是國畫中的寫意,潑墨人物,意在筆先。李立群是工筆人物,絲絲入扣。他的局促讓我們看起來有些好笑,而正是他的這種好笑,讓我們心疼。兩個人在一起看起來更悲傷。這兩個老人在一起的悲喜劇,更渲染出人世間的糾結。

      千江有水千江月,每一輪月亮都在思忖著,要不要原諒這個塵世。

      (作者為著名劇作家)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