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研討 >> 正文
由中國視協主辦的紀錄片《東湖梅嶺毛澤東》專家研討會日前在京舉行。新中國成立之后,毛澤東曾48次下榻東湖賓館,留下了許多令人難忘的故事。紀錄片分為《江城雪》《梅嶺春》《東湖情》3集,以“客觀、平實、溫暖”為主調,通過歷史見證者對毛澤東在武漢東湖停留期間的追憶,結合歷史鏡頭與照片,回放那段風云際會的崢嶸歲月,不僅講述毛澤東在這里規劃修三峽大壩、構想南水北調等大事件,還描繪了一個親民的毛澤東形象,還原了諸多鮮為人知卻又溫馨感人的歷史細節。該片日前在央視10套科教頻道播出。
與會者認為,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創作應該同今天的時代有所呼應,該片的拍攝視角是從地名出發寫偉人,從與新中國、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寫毛澤東的人格魅力和情感世界,體現了創作者對紀錄片創作真實性的追求。該片一方面較好地運用了邏輯與歷史相結合的創作方式,用偉人的人格情懷帶出了東湖相關的經歷和風范;另一方面,實現了紀實性、故事性與精彩生活細節三者的結合,體現了創作者在此類紀錄片拍攝上的新探索和新發現。尤其是對生活細節的展示,大都來自一手資料。該片沒有站在宏大的發展戰略角度,單純為宣傳而宣傳,而是從細節著眼,以黃鶴樓、長江、東湖作為故事平臺,以既大氣又細微的影像敘事表現出大武漢、大湖北,表現出江城人的情懷,把人物和武漢的歷史、地域、風景、人文的關系用觀眾樂于接受的講故事方式呈現出來,拉近了名人、名勝題材與觀眾的距離。此外,與會者認為,在毛澤東日常工作、生活的表現上,該片沒有采取往常的從毛澤東的幼年敘述到晚年的時間順序,而是將時間橫切,就像做CT一樣,雖然是紀錄片,但觀眾看起來并不枯燥,還能糾正原先的一些誤解,使觀眾對毛澤東在武漢的工作、生活有新的認識。(徐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