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兩年安排100批次、3000余人次,文化部直屬院團送藝術下基層
這里的掌聲最值得驕傲
“當年為了唱演《紅燈記》,我們到鐵路部門體驗學習,參觀火車司機駕駛室,了解什么叫‘扳道岔’;為了排演《草原兄妹》,我們到內蒙古體驗生活,跟老鄉同吃同住同勞動,放羊、剪羊毛……藝術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從生活尋找創作源泉,才能創作出人民喜愛同時又有正能量的作品。”從12月初起,文化部9個直屬院團和中國國家畫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文藝工作者陸續奔赴基層,開展慰問演出、藝術采風、結對幫扶等活動,赴廣西幫扶地方京劇院團的老藝術家劉長瑜的一番話,道出了參與此次實踐活動的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心聲。
這次由中宣部、文化部等5部門開展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中,這些藝術單位今明兩年將安排100批次、超過3000人次陸續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活動。
在農家場院里,一同表演;在土窯洞熱炕頭上,坐下嘮嗑
聚焦農民工的國家話劇院新戲《長夜》劇組,12月8日在院長周予援的帶領下,來到地鐵7號線即將竣工的達官營站工地。主演劉威、陶虹深入垂直深度達數十米的施工現場,同建設者交流,還為他們贈送了演出票。
《長夜》是一出反映農民工生活的現實大戲。這段時間,劇組正在北京周邊農民工聚集地進行排練,讓農民工與演員有更多的交流互動,從而使這部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更為精彩。
12月9日,在陜西省綏德縣滿堂川鄉,30位藝術家的到來讓十里八村都熱鬧起來。
“高興得很!人家重視咱呢!”為大家演出丑場子的77歲民間老藝人王懷恩格外激動。丑場子是陜北秧歌的一種。每年當地的社火活動中,王懷恩都會與弟弟一起表演丑場子,但為北京的藝術家演出,甚至成為被學習的對象,還是頭一遭。
12月8日至12日,文化部藝術家小分隊來到陜西,開展采風學習與慰問演出。5天內,藝術家們先后赴榆林市綏德縣三十里鋪村、清澗縣賀家溝村,延安市延川縣劉家河村和延安市基層,觀摩了陜北說書、二人場子、陜北道情、傘頭秧歌、陜北民歌等十余種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形式,可謂“過足了癮”。
同時,藝術家們還為老區百姓奉獻了3場喜聞樂見、極具西北風情的精彩文藝演出,節目包括陜北民歌《趕牲靈》《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嗩吶獨奏《翻身道情》等。
在農家場院里,一同表演;在土窯洞熱炕頭上,坐下嘮嗑;在偏僻的山溝溝中,互動交流;在并不專業的舞臺上,傾情獻演。沒有“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藝術家與當地群眾建立起了深情厚誼。
中央民族樂團作曲家趙東升此次不僅錄下了多段民歌、道情的演唱,還獲贈了好幾本民間藝人整理的民歌譜集。“以前對陜北民間音樂的了解更多是書面上的和資料中的,不像這次有機會面對面聽到原汁原味的陜北風情。真心期盼這樣的采風活動成為常態,因為對于一個藝術創作者來說,采風就像剛斷了奶的孩子再去吸吮母親的乳汁。”趙東升說。
看著孩子們渴望的眼神,我感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北京門頭溝潭柘寺小學的學生都是來自大山里的孩子,三家店鐵路小學92%的學生都是家庭困難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家門口看到國家級劇院的精彩演出,12月8日,中國兒藝的舞美工作者驅車往返100多公里來到潭柘寺小學提前裝臺。
9日一大早,劇組演職人員冒著嚴寒來到演出現場,為兩所學校500余名學生奉上了益智趣味兒童劇《小吉普·變變變》。孩子們在臺下看得認真,感嘆于“變變變”的神奇,感動于“小吉普”的勇敢,跟隨著劇情為“小吉普”加油鼓勁兒。三家店鐵路小學三年級一個男孩說:“這是我第一次看這樣的演出,我覺得‘小吉普’就像是我身邊的好朋友,我要好好向他學習,遇到問題也要勇敢!”
“看著孩子們渴望的眼神,可愛的笑臉,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的價值所在。”演員趙宇說。
《小吉普·變變變》不但為郊區的孩子們送去歡樂,還“開往”北京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來到特殊兒童身邊,讓孩子們感受藝術的魅力、社會的關愛。2015年1月4日至9日,還將走進冀中能源邯鄲峰峰礦務局開展10場“溫暖童心——優秀兒童劇走進冀中能源”公益演出。
12月13日、14日,中央民族樂團和貴州黔東南苖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團的100多位藝術家為深圳觀眾送去了歌舞劇《仰歐桑》。由兩團共同制作的這部舞劇,融合黔東南州苗族歌曲、舞蹈、樂器、服飾、習俗五大資源優勢為一體,當中涵蓋了10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今年9月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仰歐桑》在錦繡中華印象中國劇院連演4場,每場演出結束后觀眾都久久不愿離去。
國家級院團“種”下了我們農民銅管樂隊的夢想
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地處北京和平里,后院有一個小排練廳,直接對著居民小區。前不久,居民們驚奇地發現,這些天出入排練廳的全都是農民,還個個背著形狀各異的樂器盒子。
這10來位農民,是“追”到北京來培訓的重慶市南岸區迎龍鎮北斗村農民銅管樂隊的成員。
這要從20多天前說起。12月6日,國交樂隊第一批藝術家代表來到基層聯系點北斗村。藝術家和這里的農民樂隊已建立了5年的師徒情誼,一見面就激動地擁抱,農民徒弟們搶著給師傅們背樂器,問長問短。
排練開始,藝術家們立刻變得很嚴肅、很嚴格,每一下呼吸,每一個音符,都詳細講解,要求一絲不茍。當農民隊員的演奏達不到要求的時候,藝術家們還毫不客氣地批評、指正,就像給自己的學生們上課一樣嚴格。農民樂手也非常理解,當老師們道歉的時候,農民卻說“發火好,這說明對我們負責,嚴師出高徒!”
國交藝術家們剛從北斗村回到北京沒幾天,就接到農民樂隊的電話,提出要到國交來集中訓練。于是就有了和平里居民看到的那驚奇的一幕。
回憶起5年前,國交建立基層聯系點幫助組建北斗村農民銅管樂隊時的種種,國交樂隊隊長田少明感慨不已:“當時覺得,農民和交響樂之間差距太大。想不到,這支農民樂隊能有這樣的進步。”的確,從一開始的不識譜,到后來能吹出調大齊奏,再到現在能表演銅管五重奏、成為活躍在十里八鄉的文化明星,這支樂隊帶給人們太多驚喜。
2014年元旦,在重慶市南岸區,這支農民銅管樂隊登上了國交新年音樂會的舞臺,那一雙雙粗糙開裂的大手,卻緊握著金光閃閃的樂器。
5年前就參加樂隊的張玉福現在很少去麻將館了;43歲的周永淑說自己變得開朗了,家人也都愛上了音樂,家里歡聲笑語不斷。他們說:“國家級院團‘種’下了我們農民銅管樂隊的夢想,我們的夢想就是上春晚!”“我們到過很多世界頂級音樂殿堂,贏得過無數贊譽,但是這里的掌聲最值得驕傲!”國交團長關峽說。
(據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