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我們還在十九世紀——看國家話劇院版《簡·愛》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2月24日08:20 來源:文匯報  毛尖

      去看國家話劇院的《簡·愛》前,我有一個擔心,一個期待。我擔心此劇太言情,我期待“閣樓上的瘋女人”有一個新表達。

      上世紀70年代末,吉爾伯特和古芭合著的《閣樓上的瘋女人》出版后,《簡·愛》獲得了新的解釋視角,羅徹斯特的妻子伯莎·梅森,關在桑菲爾德閣樓里的這個瘋女人,在文學史里沉寂了130年后,突然有了自己的聲音、思想和形象。在吉爾伯特和古芭看來,高大強悍的伯莎,不是簡·愛的障礙和敵人,而是她內心激情的黑色倒影,是我們女主人公的憤怒造型。她的每一次出場,都是簡·愛壓抑內心的一次釋放。

      快半個世紀了,伯莎的新形象基本成了關于《簡·愛》的常識,這個,從《簡·愛》的無數現代改編中看得出,甚至在當代動漫《白雪公主》中也看得出。保守如好萊塢,也知道把白雪公主后媽這樣的危險女人塑造成新女性。某種意義上,“閣樓上的瘋女人”象征了《簡·愛》改編的現代地平線,如何處理伯莎·梅森是一個考驗。

      不過,國話版《簡·愛》選擇簡化“閣樓上的瘋女人”。整場戲兩個半小時,全部壓力在扮演簡·愛的袁泉身上,這也使得袁泉始終處于臺詞的緊張狀態,而和她構成對應關系的羅徹斯特,因為伯莎的簡化,結構性地獲得了一種松弛感。本來,王洛勇的形象還算符合夏洛蒂的描寫:中年滄桑,個子不高,不英俊,但是,這個羅徹斯特在舞臺上喝得太多,笑得太多,聲音也太響,莫名其妙地讓人覺得像上世紀80年代的老干部,枯木逢春般地迎來一段黃昏戀。

      當然,這段黃昏戀也有好處。整場戲,因為伯莎沒有向簡·愛饋贈她的黑暗,簡·愛一直很圣潔;又因為伯莎沒有構成羅徹斯特的資產階級前史,羅徹斯特一直也不神秘,所以,簡·愛和羅徹斯特的愛情由此倒是克服了煽情的傾向,令人擔心的舞臺瓊瑤腔,一直非常有效地被制服在溫良恭儉讓的人物關系中。

      但是,擔心和期待同時落空了的《簡·愛》,卻讓我感受到一個更大的問題。

      國家話劇院的《簡·愛》,至今演了100場,票房好,口碑也好,很多評論表示,這是一出讓人重溫過去記憶的《簡·愛》。這個,我和無數觀眾一樣,感同身受。從桑菲爾德出走的簡·愛,再次回到雙目失明的羅徹斯特身邊時,舞臺上是一長椅、一棵樹,金黃的燈光打在男女主人公身上,他們最后的團聚帶著一種天堂般的純潔:再也沒有障礙,沒有了閣樓上的瘋女人,沒有了階級差異,也沒了金錢陰影。一直被認為是小說敗筆的“簡·愛獲得遺產”,在這個話劇結尾中,也被刪掉了。總之,這兩個人,既收獲了愛情,也收獲了愛情中的平等。一切,不能更完美了。上世紀80年代,《簡·愛》風靡中國大陸的時候,我們都曾經被這種幸福和圓滿擊倒。對于普通讀者而言,相貌平平的簡·愛,是最好的移情對象。插一句,瓊瑤阿姨能風靡中國大陸,靠的無非是《簡·愛》《傲慢與偏見》,這些經典小說的故事框架。我們那時候讀《簡·愛》,看《簡·愛》,對瘋女人也沒有一點關注和同情,在相對禁欲的年代,激烈的伯莎·梅森是我們沒有能力面對的力量,只能關在閣樓里,最后讓我們如釋重負地從閣樓上跳下了事。

      但是,三十多年過去了,作為當代最先進藝術力量的中國劇場,依然只會講《簡·愛》中的灰姑娘故事,而且把這個故事講得如此干瘦,我就覺得,今天的困境不是表現能力的江河日下,而是新故事模式的無力催生。說到底,100個場次的《簡·愛》,肯定不應該只是經典重溫,而伯莎無力真正進入新版本,預示著我們這個時代的結構方式,還只能停留在“簡·愛和羅徹斯特”的方程式中。

      我知道,用“伯莎”來要求《簡·愛》,在理論上可以說是一種無理取鬧,而且,這一版的舞美和場景真心不錯,靈活又自由;簡·愛和羅徹斯特之間感情的克制,對當下喧嘩又濫情的影視劇,真是很好的示范。但是,國話版的諸多好處,更令人感到這個世代文藝的絕望:天賦可以成全一個好角色;天才可以造就一臺好布景,但是,一種新的文藝樣式,卻需要一個時代的感覺結構去推動。這個感覺結構,一般情況下,會首先呈現在前衛的話劇舞臺上,但今天的這臺《簡·愛》,顯然比1847年的小說更膽怯、更保守。簡·愛為什么不能繼承巨額的遺產?她和羅徹斯特的愛情會在這份遺產前失衡嗎?金錢會讓這部愛情羅曼史變得難以辨析嗎?

      閣樓上的瘋女人,和小說中的金錢一樣,可以很黑,也可以很亮,如何把握,正是時代要義。可惜,我們的舞臺全部避開了,這讓我覺得,我們還生活在19世紀,甚至更早。

      (作者系作家、評論家)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