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人物 >> 正文

    留得枯荷聽雨聲

    ——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2月09日12:14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文心點石——陳禮忠壽山石雕刻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150余件壽山石雕刻精品,以荷塘、翠鳥為主題的創作系列,既有荔枝洞石、芙蓉石、坑頭石、水洞高山石等質地溫潤的壽山石名品,也有老嶺石、焓紅石等質地粗糙的石種。在他的刻刀下,從盛夏荷塘《接天蓮葉》的熱烈,到初秋《池面風來》的清冽,再到晚秋《荷塘秋色》的蕭索,都讓人身臨其境,尤其是老嶺石《留得枯荷聽雨聲》,作家賈平凹評價說:“它是粗糙的,也是氣勢飽滿的。”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認為,在刻畫“荷”的形象上,陳禮忠突破了傳統荷花吉祥富貴的寓意,注入了一種悲憫和關切的情懷,在看似殘缺、枯萎、衰敗的景象中塑造了一種內在的生命意識。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認為,陳禮忠通過秋塘枯荷,表現了成熟豐碩所蘊含的內斂與自在。

      兩年前,陳禮忠的“志歸完璞”壽山石雕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兩年后,他的“文心點石”壽山石雕刻藝術展又登上了中國藝術的最高殿堂——中國美術館,完成了從一名工藝美術匠人到壽山石雕刻藝術家的華麗轉身。

      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于所取得的藝術成就,陳禮忠感慨道:“我心存感恩和感謝,我們這一代藝術家趕上了國家繁榮昌盛的好時代、好年華。”

      陳禮忠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馮久和,潛心研究壽山石雕30年,擅刻花卉、禽鳥、動物,尤其精于鷹與荷葉。他說:“中國自古以奇石為奇珍,從選石相石到雕石賞石,對石的欣賞幾乎成為一種具有文化性的禮儀,壽山石雕就植根于這樣深厚的石文化傳統之中。”

      在多年的創作實踐中,陳禮忠堅守“以人為本,重藝輕材,尊重自然”的藝術理念,在選材、立意、巧色、雕琢等方面別出心裁,將壽山石雕的傳統形態拓展為具有深厚人文情懷的當代形態。他充分運用被大眾忽略的“老嶺石”沉著的色澤和厚重的質感,創作了一系列以荷為主題的作品。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認為,陳禮忠的作品讓生命活化于石頭,讓傳統與現代相遇,使人們通過藝術深悟自然,在藝術中進一步了解人自身的創造力,拓展了人類藝術創作經驗。

      談起壽山石雕刻的未來,陳禮忠欣喜的同時也不無憂慮。他說,目前中國工藝美術行業,深陷“唯材料論”的現實困境。僅壽山石雕行業,從業人員就達20多萬人,但從題材和內容看,多是神佛仙道一類的傳統作品。壽山石資源日漸枯竭,如此因循守舊、急功近利、投機取巧,如同自制牢籠,哪怕再有一座壽山,也要被挖空耗盡。他認為“石無貴賤”,只有材料和藝術并舉,變“廢”為寶,多些新創意、新構思,壽山石雕行業才能夠擁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陳禮忠認為:“真正搞藝術的人不能只做匠人,每一種藝術形式都要有一種靈魂在背后支撐著。中國多彩多姿的傳統工藝美術之所以在傳承、創新、發展,就是因為它們凝聚著更多的文化積淀和藝術韻味。”

      (本報記者 張景華)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