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金鷹節:評獎的苦瓜牽連著創作的枯藤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0月14日11:21 來源:中國青年報 李曉亮

      10月12日晚,演員王洛勇、劉濤分封第十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以下簡稱“金鷹節”)“視帝”、“視后”。“最具人氣男女演員”獎,則由張嘉譯、孫儷摘得。

      本屆金鷹節照例又是風波不斷。有網友對開幕式主持人謝娜“讀書少、沒文化”的調侃——結果頒獎閉幕式上,謝娜就坡下驢,抱本兒書就出來了。當然,也避嫌沒再主持。

      不過既然是評獎,主持人尚是其次,關鍵是得獎的演員。如若與業界口碑及觀眾觀感大體一致,自然會有跟風好評。女主孫儷,憑一部《辣媽正傳》拿獎拿到手軟;男主張嘉譯也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大叔型男。這兩位獲獎,算是眾望所歸。

      這里要特別提一下“視帝”王洛勇。這個名字對年輕人來說,恐怕較為陌生,他這次憑借《焦裕祿》獲獎。除此,另一個更狠的“觀眾最喜愛男演員獎”頒給《長 白山下我的家》的陳逸恒——不管片名還是人名,僅是想讓人記住就顯得過于兇殘。還冠以“觀眾最喜愛”之名,這到底是褒獎還是示眾?

      張嘉譯是憑《營盤鎮警事》獲獎的。這部評分高達8分的片子截至發稿時,豆瓣“看過的”也不過五六百人。瞧,連紅得發紫的張大叔,都不是靠市場說話的熱播劇獲獎。“金鷹節”并非殿堂級學院派的學術評獎,那么這種“觀眾最喜愛”實則是“觀眾最臉盲”的尷尬錯位,基本沒有考慮民意含量和民眾智商。

      類似評獎又何止一個電視節?《三聯生活周刊》主筆王小峰曾這樣評價日益畸形的各種評獎活動:“對比著奧斯卡和金雞、百花,艾美和飛天,諾貝爾和魯迅文學獎,普利策和范長江……人家有游戲規則的,我們只有游戲,沒有規則……”

      歸根結底,文藝創作的環境和作品質量才是評獎根本。“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為啥層出不窮?“宮斗”、“穿越”的古裝劇何以不休不止?婆媳過招的“作”片 何時到頭?拼獵奇、拼收視的媚俗之作終究贏得不了觀眾的心。同時,近日,有群星版“監獄風云”,又有劣跡藝人的“封殺令”,當前文藝生態,令人心生憂慮。

      國慶期間,有人帶孩子看《心花路放》,稱這種以艷遇之旅為賣點的片子,是當前電影混亂的佐證。說實話,市場最有話語權。《心花路放》近乎一天1億元的新紀錄,令人不得不服。雖非唯票房論,但要說市場認可的真那么差,也值得商榷。

      創作土壤貧瘠且受限重重,無養分的“枯藤”就只能結出畸形病態的“苦瓜”。如果還想讓獎項有公信力,只能讓創作汲取豐富營養,并釋放出藝術創造的能量。

      我認為,要說影視方面的政策佑護和針對性引導,在某些方面也有可作為空間。一直口碑爆棚、致力打破國人動畫“低幼化弱智化”思維定勢的動畫大電影《魁拔》系列,三年三部曲票房卻一直不給力,日前片方發布《魁拔4》暫停制作的消息。但這三部,不論人物設置,還是敘事能力以及視覺風格,比近來創動畫票房新高的《秦時明月》和《龍之谷》都還略勝一籌。如此優秀的探路角色,卻因種種原因倒在拓疆路上,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

      所以,對中國影視而言,在政策資金扶持和獎項鼓勵方面,仍有施展的空間。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