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和”文化是中國人的靈魂 ——訪省書協副主席岳崇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9月16日10:09 來源:陜西日報 樊蓉

      岳崇,全國政協委員、省書協副主席、著名書法家,多年致力關注文化事業,在文史方面有很深的理論造詣。他關注和思考文史問題,視覺獨特,觀點新穎,引人深思。近日,記者就“和”文化問題采訪了這位富有思想的文化名人。

      記者:您多年來一直關注文化,而且造詣很深。您能否說說其中的原因?

      岳崇:說實話,我從小就喜愛文化。小學、中學都是學校文藝隊大隊長;中學時語文老師把我的一篇作文當做范文在全年級講評;學生時代即在報刊發表文學作品;返鄉勞動擔任村里文化室創作組組長,還因參觀了一次書畫展就找來《芥子園畫譜》臨摹了幾年;后來上學學的是中文……幾十年來,無論做什么工作都沒有丟掉文化,都要站在文化角度進行思考。久而成習,自覺不自覺地思考很多文化問題,其中就有“和”文化,我覺得這是中國人的靈魂。

      記者:您說“和”文化是中國人的靈魂,您能否對這一問題作以闡述?

      岳崇:文化是某一族群思想、觀念、理念、信仰的總和。“和”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文化。中國人自古就崇尚、信守“和”文化。《論語》中有幾句話即是例證。如“禮之用,和為貴”,意思是“禮的作用就是說話、做事恰到好處為可貴。”再有“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道德、境界高的人做事、處關系求同存異”。還有“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意思是“(孔子說,我的志向是)做事要使老年人生活安逸,使朋友相信自己,使年輕人懷念自己”。幾千年來,無論是修身、齊家,還是治國、邦交,中國人都奉行“和”的價值觀——和藹可親,和顏悅色,和氣致祥,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平共處,家和萬事興。可見,“和”文化完全融入了中國人的血液,而成為中國人的靈魂。

      記者:您認為“和”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中國人的靈魂,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和”?

      岳崇:在歷史發展的新形勢下,作為中國人,毫無疑問地應該堅守“和”文化。因為中國的“和”文化是世界最優秀的文化之一。如果沒有“和”文化的滋養,就不可能有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如果沒有“和”文化的滋養,包括古希臘在內的五大文明古國,就不可能唯有中國五千年歷史亙古至今綿延不斷。這足以證明“和”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優秀品質。換角度說,假如我們不堅守“和”文化,中華民族將沒有了根系、沒有了靈魂——那是不可思議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無論從民族還是從世界考慮,我們都應該堅守“和”文化,弘揚“和”文化。正如費孝通先生在《從反省到文化自覺和交流》中說的:“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觸、積極交流的過程中,把我們的好東西變成世界性的好東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

      記者:“和”文化是否是一團和氣,“和”文化是不是弱文化?

      岳崇: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受盡列強欺凌,人民積貧積弱。現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了。中國傳統文化特別講內涵、講內強。比如國粹——中國功夫就講內功,太極拳則完全是內強外柔;中國書法也強調內涵;中醫則是通過內部調理達到醫治病根的目的。所以說,中國人講“和”不是一團和氣的和,也不是無原則的和,而是在有實力的基礎上講方法、講技巧、講智慧的“和”。進而言之,中國的“和”文化不是弱文化,是外圓內方、外柔內剛的文化,是智慧文化。我們的“強”不是拳頭打出去的強,而是把自己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社會、軍事等方面的事情做好的“和善強”。

      記者:在“和”文化方面我們當下最應該關注什么?

      岳崇:在“和”文化方面,現在有兩個問題值得考慮。一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吐故納新的過程。中國傳統文化也有不合時宜的因素,也需要吐故納新。這就要求我們在改革發展過程中注意甄別,把過時的東西剔除掉,把外來文化有益的因素吸納進來,永葆我們傳統文化的優秀品質。二是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強制度設計、加強理論指導、加強輿論引導,使中華民族的“和”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和更強大生命力,力推“中國夢”圓滿實現!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