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在不斷的身份轉換中,展現復雜人性

    ——評話劇《四川好人》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8月08日10:48 來源:中國藝術報 許波

    話劇《四川好人》劇照  王雨晨  攝

      德國著名戲劇家布萊希特對中國新時期戲劇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戲劇創作為中國的話劇藝術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參考,而 “敘述” 、“間離” 、“陌生化”等則成為中國先鋒戲劇思想的議論熱點與關鍵詞。創作于1938年至1940年的《四川好人》 ,作為布萊希特的代表劇目之一,自1943年首演以來在世界舞臺上常演不衰,成為很多劇院的代表劇作。近期,由法國圣丹尼國家劇院以全新的視角和獨特的風 格演繹的這部世界名劇,作為“2014首都劇場精品劇目展演”劇目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讓中國觀眾領略了西方藝術家對這部戲的詮釋。

      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在于其內在的具有普遍性的深刻哲理和能夠經受時間考驗的跨越時代的價值。 《四川好人》便是這樣一部經典的戲劇作品。這部劇以神明下凡尋訪好人為切入點,引出好人沈黛:她樂善好施、助人為樂,不計后果地幫助別人。但她的好心并沒 有得到好報,而是將自己一步步逼到窘困的境地。陷入絕境的她不得已只能扮作“表哥”隋達,以冷酷無情、待人苛刻的另一副面貌出現。最終,在神明喬裝打扮的 法官面前,隋達現出沈黛的原形,并道出自己的苦衷:“既要善待別人,又要善待自己,這我辦不到……這個世界太不公平。 ”

      人性的復雜性經由沈黛與隋達的相互多次轉換,淋漓盡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人性中善的代表沈黛與惡的代表隋達交相出現,當善無以為繼時(沈黛面臨 各種困境) ,惡會出現取代善,以各種各樣陰險殘酷的手段獲取利益(劇中隋達的所作所為) ,并將其轉化為繼續行善的基礎。人性便在這種善惡相互交替、相互爭斗、相互扶持、相互轉化中,凸顯出其復雜性與多變性。在《四川好人》中,善良的好人沈黛 不斷遭到厄運、打擊,深陷困境,而每當這時,冷酷無情、兇狠苛刻的隋達都能替她扭轉逆境,并使她有錢能夠繼續行善。

      縱觀全劇,觀眾可以清楚地知道沈黛和隋達是同一個人,他們不過是同一個人的不同側面、不同面孔而已。在沈黛與隋達相互間離、相互轉換的過程中, 人的本質的不確定性、可變性和復雜性被藝術而形象地表現了出來,而布萊希特對人性內在復雜矛盾的冷靜思考也便一覽無遺了。不只是沈黛,劇中所有人的性格都 呈現出這種復雜性與矛盾性,面對善良,他們釋放出自己內心深處的邪惡;面對邪惡,他們又表現出人性的善來。人性的復雜性、矛盾性與多變性通過沈黛與隋達, 通過劇中的每一個人物表現出來,從而引發觀眾對自身的思考、對人的思考、對造成這種狀況的社會的思考。

      《四川好人》將人性的復雜性、矛盾性與多變性展現在舞臺上,但它更關注人性善惡的復雜性、矛盾性、多變性與社會影響的緊密關系。布萊希特從來就 沒有把人當做個體的人來看,而是把人當做社會的人來加以描述。布萊希特戲劇中的人是作為社會范疇出現的,并在人與人的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網中展現他的創作 主旨。布萊希特通過他的戲劇印證了“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這一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人學觀點。在《四川好人》中,沈黛(善)的每一次“厄運”幾乎都是由于周圍人的原因造成的,即社會的原因;而隋達(惡)的每一次出 現也無不是周圍人(社會)促成的。在沈黛到隋達、隋達到沈黛的交替轉變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無疑是社會的影響。布萊希特敏銳地發現社會對人性復雜性、多變 性的影響,并藝術地將其展現在觀眾面前,其目的在于通過表現人在社會生活中所經歷的過程而使之了解自己的命運,并有意圖地激發觀眾產生改變自己、改變現 實、改變社會的沖動和能力。

      在《四川好人》中,沈黛/隋達所表現出的人格分裂、善惡交替,是以同一個演員扮演這對決然對立的兩個角色完成的。在舞臺上,當沈黛/隋達身份變 換時,他們退回到作為道具的位于舞臺后方的“買煙小店”中進行換裝,燈光也相對變暗,舞臺前場由其他演員進行表演,光線也更為強烈。在沈黛/隋達的相互 “扮演”換裝時,有時“小店”的卷簾門完全洞開,有時則拉下一半,有時則完全拉下。沈黛進去,隋達出來;隋達進去,沈黛出來。導演沒有刻意地表現出沈黛/ 隋達是同一個人,但細心的觀眾能夠洞察個中就里,導演以這種方式讓觀眾同時明白這種扮演的確切含義和假定性手段。在布萊希特的戲劇中,歌舞隊是必不可少 的。他指出:“這種歌隊向觀眾有實踐經驗的人發出號召,呼吁他們從被表演的世界及表演中把自己解放出來。 ”歌舞隊既是情節的參與者,又是情節的解說者。在《四川好人》中,導演讓·貝洛里尼充分發揮歌隊的作用,每到關鍵處總會設計有歌隊進行演唱,將觀眾從劇中 “解放”出來,其“間離”效果引發觀眾更強烈的思考與自省,充分顯現出布萊希特的戲劇思想與魅力。

      《四川好人》對現存社會秩序、倫理道德的懷疑甚至否定代替了簡單的說教。人的內心和行為的多義性、復雜性得到強化,情感的兩面、美丑的交織、善 惡的交替同時得到表現。善良的沈黛和冷酷的隋達代表著人性的不同面貌,他們作為兩種人格、兩種意識、兩種行為規范既并列又間離,延續至今而沒有明晰的結 論。這也是這部戲當下意義之所在。經典的永恒力量與意義在這里被凸顯出來。當全劇的最后,沈黛冒著大雨跑進那輛曾經讓她怦然心動、給她帶來美好愛情的貌似 飛機駕駛艙的汽車時,我們能夠感覺到導演的良苦用心:無論我們經歷了什么、無論世界多么冷酷黑暗、無論我們的內心還有多少陰暗的成分,但我們終究是要追求 善良、追求美好的。這也是人類未來希望之所在。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