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舞美創作:敞開對話交流的大門(徐健)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7月21日09:12 來源:中國作家網 徐 健

      以技術和理念為先導,以創意和藝術為旨歸,近年來,中國舞臺美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快車道”,無論是傳統的戲劇舞臺,還是各類大型節慶活動、文 化項目、綜藝晚會等,龐大的市場和文化需求,激活了舞美創作的勃興。一方面,創作的藝術水準不斷提高,個性風格愈發凸顯;另一方面,舞美領域不同規模的展 示、交流活動數量激增,中國舞美走出國門的步伐日益加快。然而,在這種繁榮的景象背后,地區發展的不平衡、理念理論水平的滯后、國際話語權的孱弱等問題也 像頑疾一樣時刻提醒著中國的舞美人。在日前舉行的中國舞臺美術學會(第八屆)新領導班子就職典禮暨第一次常務理事會議上,新一屆舞美學會會長曹林表示,面 對國際化、市場化、技術化的大環境,中國舞美人應該正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對內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藝術修養,提升整個行業的學術價值、學術水平,對外提 高中國舞美的“話語權”,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尤其是后者,對于中國舞美的文化形象、國際形象大有裨益。

      地方舞美人才不容樂觀

      “人才流失”,這是近些年記者參加舞美活動經常聽到的四個字。此次理事會上,這一問題再次受到了各地舞美人的關注。從他們的反饋中,我們發現, 各地區舞美人才發展不平衡、差異逐漸拉大的現狀不容樂觀,經濟、文化發達的省份和地區,舞美人才相對充裕,優秀專業人才扎堆,比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 等地,但在沒有地域、經濟和文化優勢的地區,舞美人才“缺口”嚴重。

      寧夏舞臺美術學會會長蔣全洲介紹道,現在寧夏的舞美人才青黃不接、非常匱乏,目前的從業者幾乎都不是科班出身,且年紀都在30歲上下,有經驗的 老專家全部退休了,舞美方面的各項工作非常難搞。廣西舞臺美術學會會長張忠安說,整個廣西真正有專業功底、能挑大梁、沖在一線的舞美設計不到5個人,許多 劇目的舞美設計基本上依靠京滬的大腕“外援”。與人才缺失同步的是,舞美從業者的業務水平逐漸呈現下滑趨勢,有些前來應聘舞美設計專業研究生竟然連最基本 的平面圖都畫不出來。他認為,現在很多藝術院校的教學脫離劇場實際,學生缺乏舞臺的實踐機會,眼高手低,不懂得遵循舞美創作的藝術規律。此外,安徽、重 慶、黑龍江等地也不同程度地陷入了人才流失的困局。

      如何留住人才,除了組織本地舞美從業者去北京、上海等地藝術院校、院團進修、學習、開拓視野外,黑龍江舞臺美術學會會長陳曉生認為,考慮到舞美 創作者大都身居幕后、職稱晉級困難的現狀,劇院應該給他們實現藝術夢想的空間,為本地創作者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同時,完善舞美相關的獎項、保障,給予激 勵。

      劇場建設軟件相對滯后

      “時下沿海地區劇場數量非常多,僅廈門就有大型劇場3個,如果按每年管理費1500萬計算,3個劇院一年就得4500萬。”福建舞臺美術學會會 長黃永碤說。黃永碤曾經擔任過梨園戲《董生與李氏》、高甲戲《上官婉兒》等上百部地方戲的舞美設計,因創作演出的緣故會經常同各地劇場打交道,30多年 來,他親身感受到各地劇場建設的變化。在他看來,我們的劇院硬件是上去了,但是軟件沒有跟上去,尤其是設計觀念,并沒有遵循傳統戲劇演出的舞臺需要。“劇 場建設不應該忽視老劇場的改造,我們提倡劇場的個性多元化,而不是一味求大。”黃永碤說,“多數時候伸縮式的舞臺更適合地方戲的表演”。

      中國戲曲學院教授馬路認為,時下國內新建的大劇院存在模式趨同的缺陷,演出團隊進場演出會發現各種不方便,比如有些劇場的吊桿只能橫著用;有些 劇場舞美人員因演出布景需要想多釘一根釘子,卻被告知沒有適合的地方。舞美設計的既定方案往往受制于不同的劇場空間而難以完全實現。“是根據劇場現有的轉 臺、空間臨時調整創作方案,還是根據演出實際需要進行適合的舞臺‘改造’,這是我們進入不同劇場演出經常遇到的困惑。”馬路說。對于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 常年關注劇場建筑設計的河北舞臺美術學會會長鄭慶華認為,國內劇場建筑并沒有走上一個良性運營的環境,多數建筑行業事務所、設計院其實沒有能力設計建造合 理的劇場空間,這種情況下,不少造價高、結構差的劇場建筑在全國范圍蔓延。他建議,劇場的設計應該更多邀請包括舞美、燈光、音響等各個門類設計師的參與, 多聽聽他們的建議,多關注當下舞臺演出的實際,以避免公共資源的浪費。

      舞美創作切莫閉門造車

      布拉格國際舞臺美術與劇場建筑四年展(布拉格國際舞臺美術展)是國際惟一的、最具權威性的舞臺美術展覽,已有50年的歷史,被譽為舞臺美術“奧 林匹克”。中國自1987年參與以來,從未中斷對這一活動的關注。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劉杏林認為,從近10年的展覽看,世界的舞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是 靜止的、單一的道具、布景、模型的陳列,而是越來越強調現場性,重視現場的交流、展示;從最初復制較大的布景部件使觀眾身臨舞臺美術其境,或利用視頻錄像 設備呈現演出,到開始引入現場表演和互動行為,直至近年來,“跨界”的理念成為關鍵詞,戲劇與其他藝術門類日益交融在一起。“國際交流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自 己的創作水平,只有自己提高了才能有國際的位置。”劉杏林表示。

      如今,布拉格國際舞臺美術展已經成為捷克戲劇文化的一個品牌。從1967年以來,從未因為外在因素而停止過。布拉格不僅有舞美展覽,1960年 代國際劇協成立大會和國際舞美組織成立都是在此,再加上上世紀捷克戲劇和舞美的持續繁榮,劉杏林認為,“戲劇創作的環境和文化土壤非常重要。相比之下,我 們現在太在乎某一具體項目,急于見成果,而缺乏營造文化環境的耐心。”他認為,目前國內總體上,戲劇與當代其他藝術領域至少在觀念上缺乏廣泛對話的基礎, 更多創作還是在閉門造車,缺少對話性。

      “一個國家戲劇能量的發動機來自文學、來自劇作家。”中國國家話劇院舞美設計劉科棟說,“正是文學的動力、劇作家的思想、導演的開創性為戲劇帶 來新的觀劇體驗,帶動了舞美的發展。”他認為,國內的舞美雖然形態多樣,但是設計理念還是有些僵化,形式之外,情感表達較為單一。“舞美設計應該提倡個性 化的表達,只有建立在尊重內心感受、敬畏文學、敬畏藝術基礎上的創作,才能參與國家舞美對話,在交流中形成共識”。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