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戲劇教育應從娃娃抓起(馬旭苒)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6月17日07:30 來源:中國文化報 馬旭苒

      談到美國戲劇業發達,談到百老匯商業戲劇的利潤誘人,我們似乎只有艷羨的份兒。殊不知,美國的戲劇之所以能取得世人矚目的成就,這與他們從基礎開始的戲劇教育密不可分。

      在中國,說起“戲劇教育”,很多人會聯想到藝術類院校,并自然而然地認為那是培養職業演員的搖籃,與普羅大眾沒有什么關系。而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早在幼兒園階段就開設了戲劇課;在中小學中,戲劇課更是一門必修課。

      戲劇是一門綜合性藝術,能夠反映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美育作用早已為人們所認識。又因其創作、排演的過程可以鍛煉人的語言運用能力、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非常適合鍛煉、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美國的基礎教育,就把戲劇的這些功用發揮到了極高的水平。

      在美國戲劇與教育聯盟公布的一份9至12年級(相當于中國的初三到高三)的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戲劇活動可以讓學生直觀地認識現實生活,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解決自身遇到的問題,也幫助他們拓展視野,讓高中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外面的世界。這份大綱不僅涉及劇本寫作、舞臺表演、舞美設計、導演等各個方面,更涵蓋了戲劇歷史與文化背景分析、戲劇與影視等藝術形式的對比、戲劇批評以及對世界各個國家、民族戲劇的認識。每一部分包含詳細的解釋和說明,標明學生應該如何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這些任務。

      這樣一份教學大綱,恐怕會讓不少中國的中學教師和學生汗顏。當美國的高中生已經開始獨立地創作、演出,甚至發表劇評時,我們基礎教育階段的戲劇教育還沒有真正起步。雖然國內的藝術院校爭相開設戲劇專業,一時間,戲劇專業如雨后春筍般遍布全國各地,然而高等教育的投入需要基礎教育與它接軌。萬丈高樓平地起,想要在高校中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不能沒有基礎教育的熏陶和啟蒙。

      也許有人認為,我們的基礎教育中并不缺乏“戲劇因子”,但筆者認為,這些因子還遠遠不夠。誠然,不少中學也開展了所謂的“戲劇教育”,但是存在的問題也很多,比如有些學校依照傳統認識,將戲劇理解為“戲劇文學”,因此,戲劇就成了語文課本和語文老師的責任,只有在講授到如《竇娥冤》、《雷雨》、《茶館》等名篇選讀時,才給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知識,或讓學生根據經典劇本進行表演。這樣的方法并非不值得提倡,但是這種方法過于片面、狹隘,僅憑幾篇越刪越少的“經典”,何以讓學生了解博大精深的戲劇藝術?僅靠紙上的文字,又如何能窺探充滿奧妙的舞臺呢?對我國傳統戲劇的了解尚且蜻蜓點水,更不用說去認識外國戲劇了。

      另外,也有一些學校認識到戲劇及表演的重要、豐富意義,專門成立了“戲劇社”或“話劇社”,組織有創作興趣或表演專長的學生參與其中,這樣的社團往往是以學校和老師為主導,并沒有系統化的教學大綱或教材,也很難找到專業的戲劇老師進行輔導,最多只能惠及一小撮學生。那么,這些“戲劇社”遭遇有始無終的夭折,或者淪為參加校外比賽的工具,也就不難想象了。

      其實,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首先應該改變對戲劇教育乃至藝術教育的偏見。現在,不少綜合性大學為非專業學生開設了戲劇入門的通識課,或是引入“高雅藝術進校園”,讓更多大學生與戲劇表演零距離接觸。這說明,我們已經意識到戲劇在人的教育和成長中廣泛、深刻、直觀的作用。而在中學里,不僅沒有充分提倡,而且是恰恰相反。如果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想要報考戲劇或影視專業,大部分老師還會拼命勸導,因為大家一貫認為,“藝術生”就該是文化課不合格才另尋出路,而成績好的學生去學藝術便“很可惜”。

      這是多么可怕的成見。如果這是一個社會的共同看法,那么在未來,我們的大學又何以培養出優秀的藝術專業人才?

      除了改變固有認識,戲劇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滲透,還要靠多方面的努力。一來,學校應當本著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考慮,規范藝術課程的設置,聘請專業教師授課。這樣,也就需要高校為其輸送人才。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少大中城市都建起了豪華氣派的劇院,而有多少劇院、演出團體主動為中小學生敞開大門呢?如果我們的社會營造出良好的氛圍,讓孩子也能經常走進劇院,領略戲劇藝術的魅力,或許我們可以期待,孩子們走上舞臺,成為戲劇的主人,展現他們對這門古老藝術的新鮮詮釋。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