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晚亮相的原創歌劇《高山流水》,收獲了眾多江城觀眾的掌聲,專家們評價如何?昨日上午,來自北京、南京、重慶等地的歌劇界專家齊聚一堂舉行研討會,為《高山流水》把脈。專家們指出,這部原創歌劇整體風格簡潔大氣,編劇、音樂、表演等均有成功之處,在此基礎上全劇還可以更寫意,部分唱段還需更精煉。
創作見功力:編劇有創造音樂很大氣
在研討會上,《高山流水》的整體風格得到了專家們的集體認同。
中國歌劇研究會主席、中國音樂劇協會會長、作曲家王祖皆評價:全劇簡潔大氣,音樂風格純凈而成熟,演員唱演俱佳,合唱也有不錯的表現,“很難想象這是一個近30年沒有演過歌劇的團隊完成的”。
總政歌舞團作曲家張卓婭認為,《高山流水》將一個情節非常簡短的傳說改編成一個大歌劇,“無中生有,且呈現完整大氣,可見編劇的功力。”重慶歌劇院院長劉光宇認為,劇中創造性地將高山、流水、星辰擬人化變為劇中的角色,不僅豐富了聲音的種類,也為全劇的抒情性奠定了基礎。“主題有詩意,音樂呈現非常自然,是一部有價值、有格調的歌劇”。
首屆中國歌劇節評委、湖南音協副主席劉振球指出,歌劇作曲從古琴曲中汲取了營養,創造了自己的音樂,既有大歌劇的氣勢,也有民族的特點。
微瑕待打磨:更多寫意更多留白
在肯定的同時,專家們也為該劇的修改打磨指出了方向。王祖皆認為,劇中某些唱段偏理性,聲樂主題和器樂主題相比顯得不那么鮮明,兩位主角的音樂風格區別也不大。此外,伯牙造型缺乏文雅和傲氣,高山、流水兩位角色過于寫實,“還可以更寫意、空靈一點,要有飄飄欲仙的感覺。”
作曲家張卓婭認為,《高山流水》的音樂創作非常成功,但縱觀全劇,唱段太多太滿:“藝術中最美的是留白,要給觀眾更多空間”。
中央歌劇院院長王世光提出,劇中楚國、晉國的宮廷戲份過于漫畫式,在全劇中略顯出挑。此外,“招魂”部分的音樂寫得非常過癮,但鐘子期只是一個山野樵夫,上升到“國殤”的規模,格局顯得過大。
今晚,《高山流水》還將在琴臺大劇院再演一場。7月7日起,該劇將在琴臺音樂廳再度亮相。(記者王娟 通訊員江東 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