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作品 >> 藝苑 >> 正文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相傳是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殉國的日子,各家各戶的門楣上插著菖蒲、艾葉,江河上龍舟競渡、鑼鼓喧天,而香粽卻是人們必嘗的食品。
據說端午吃粽子的風俗是因紀念屈原而興起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得更加明白:“今俗以五月五日以為節物(指粽子)相饋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食粽祭屈原,寄托了人民對愛國詩人的敬意和哀思,故千百年來約定俗成,并廣為傳播,成為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
端午節的風情,可入畫者甚多,畫屈原,畫龍舟爭渡,畫菖蒲、艾葉,齊白石喜歡畫粽子、鹽蛋。1954年他作的一幅《粽子》中,以濃淡赭色,用大筆涂出一個個的三角形,分明是熟粽,再以濃墨畫系粽的繩草,粽子或聚或散,充滿了變化。為了增添畫面色彩感,在左上角畫兩瓣切開的鹽蛋,朱磦色的蛋黃使滿幅生輝。
湖南人過端午節,食粽子、吃鹽蛋、喝雄黃酒,都是不可缺少的節目。齊白石的小品畫《鹽蛋》,上方畫兩只包裹黃泥的鹽蛋;中部置一大瓷碟,碟中擱四瓣切開的船形鹽蛋,蛋白蛋黃十分中看;右下角畫一只小昆蟲。《鴨蛋與酒》,畫的是一只圈足、淺腹的瓷盆,內置三瓣切開的鹽蛋,盆后是一只白瓷酒壺和兩只酒杯,朱磦色的蛋黃成為整個畫的亮點,奪人眼目。
對傳統節令,齊白石常以靜物畫的形式于以表現。《鞭炮》一畫,只畫一長掛雙排炮仗,每個炮仗都各有顏色,深紅、淺紅、黃色、赭色,淡墨畫的長引線,與每個炮仗口的短引線穿連。題款為:“白石老人。八十五。”簡潔至極,然而喜氣滿幅。他的《歲朝圖》,是農歷的元旦(也就是大年初一)的喜慶場面,畫的全是靜物:墨藍色長頸扁腹的瓷瓶中,插著一枝帶葉的紅牡丹;一只紅燈籠,底部系著淡藍的絲絳;一掛鞭炮,兩支紅色的禮花筒;三只紅辣椒;一只瘦長白瓷盛酒器和三只酒杯。題款是:“歲朝圖。多壽多男。白石老人造于燕京寄萍堂上南窗。”
古代的重陽節,人們皆喜飲菊花酒。齊白石也以《菊酒》賀節,左上部是一只淡墨畫的玻璃瓶,內插一朵帶著墨葉的紅菊;左下部以赭色畫一只陶制酒壺和一只酒杯。菊花指意壺中所盛是以菊花浸泡的菊酒。此類作品,齊白石還有多幅,如1948年作的《菊酒延年》:上部以赭色畫一個盛酒的陶壇,壇頸系著幾枝帶葉的紅、黃菊花;下部是一滿籃菊花,淡墨的葉,烘托著紅、黃、朱磦色的花,籃的提手上,立一只小昆蟲,滿幅生機洋溢。齊白石在《九日巖上老人小飲八硯樓》一詩中唱道:“身健那容負佳節,性孤偏自愛良朋。”
因湖南盛產蓮、藕,中秋節除了吃月餅、藥糖之外,肥嫩的藕也是一種節令食品。齊白石作《藕》一畫,表現賀節之意。他用淡墨畫兩支肥藕,每支前面的一節切去一截,露出細圓的藕孔;藕節以濃墨涂出,并有毛茸茸的感覺;兩節藕用細細的繩草系在一起,并有提手;挨著藕的下方,畫五個姿態各異的紅山果,色彩十分喜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