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正文

    王長元:為新的長篇創作奠定了堅實的素材基礎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5月29日16:42 來源:中國作家網 王長元

      2013年第一季度我遞交的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申請得到了批準,我利用8、9個月的時間,深入到農安縣鰉魚圈鄉,全身心的投入,實實在在的生活浸泡,對生活、對歷史有了全新的感受和認知,對下一步關東小說的寫作無疑有著巨大的提升作用,現在就將這幾個月的收獲向中國作協進行匯報。

      一、   和生活基地的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我工作生活在長春市內,距離定點深入生活的農安縣鰉魚圈鄉有一百六七十公里的路程,農安縣文聯的同志們為了便于我采訪,特意安排一個工作人員陪著我,但是我想到大家的工作都很緊張,被我拒絕了,只是讓他們安排好當地的村民做我的向導就好了。我的定點深入生活的選題非常明確,地點比較集中,鰉魚圈鄉政府為我安排了辦公室,配給我一套辦公桌椅,主管文化的鄉長陪我到村里走訪,和他們一起閑聊,參與村中的一些活動,聽村民講民間傳說,說他們的喜怒哀樂,在這8、9個月的時間里我和當地的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二、   進一步豐富了生活素材,尤其是有關捕捉、養殖、運送鰉魚方面的素材。

      在農安鰉魚圈生活的幾個月時間里,我通過與當地的村民聊天,掌握了一些關于鰉魚的素材。

      鰉魚,又稱達氏鰉,黑龍江鰉。是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出產的獨有特產和名貴魚類品種,現在已經絕種了。鰉魚因為肉嫩、味美,營養價值極高又較稀少,過去備受皇家的青睞。我在《辭海》中也查閱到:鰉魚古稱“魚覃”魚綱,鱘科。鰉魚因體大、壽命長、食量大,力量強而被稱為“淡水魚王”,松花江流域的人們一直把它叫做鰉魚。民間老百姓中說此魚“身為魚中之皇,名之正稱為鰉”。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它一直是貢魚,只能由皇帝享用。耕田者交納“皇糧”,捕魚人奉送“皇魚”,同音即寫為“鰉魚”。

      給朝廷進奉鰉魚貢原本是民間自愿的行為,起于封建的忠君愛國的思想。在清代,皇帝把鰉魚貢納入朝廷統管,按照條例執行,這無疑是對東北漁民的殘酷壓榨。

      在過去,因為松花江下游水面寬闊、流速較快,而鰉魚又是體重力強,所以捕捉鰉魚既艱難又危險。松花江沿岸的錫伯族人為了生存,在實踐中摸索出了許多捕捉方法,我聽說在前郭縣有個95歲高齡的錫伯族老人,在農安文聯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我們驅車百里來到前郭,尋訪這位老人,95歲的老人身康體健思路很清晰,聽說我是省城里的作家特意來采訪他們錫伯族的捕魚鰉魚貢的歷史,非常高興也非常健談。這位老人給我講訴了他們族人鮮為人知的奉旨出鰉魚差,捕獲、飼養、運送鰉魚的經歷。

      據老人講,關于捕魚,主要有五種方法。第一種是漂鉤法,也是常用的方法。他們選用松軟的黃檗皮做成木漂,上面用繩子系在鐵鉤上,木漂浮在水面上,江里的鰉魚見到后,在游動中尾部擊打到木漂,這樣,魚尾就被扎在鉤上難以逃脫。第二種是叉捕法。若是江面風大浪急,人們分乘幾條船尋找鰉魚,并奮力追趕。輪流持叉圍堵。若是風平浪靜,鰉魚累了,拋下捕取。第三種是袋捕法。漁民們選擇江邊深水的地方,橫豎有序地釘入木樁,排列成形如方城的“迷魂陣”,長約四五丈。但江邊岸沒有木樁(俗稱為悶杠),并在這側的水面下系住一個大水袋,鰉魚或者其他魚類游入方城,被木樁阻攔住難以逃出。第四種是擋笆法。在每年的五六月份,江水泛濫流入大江周邊眾多的河汊子里,魚也隨之游入。人們將柳條變成的笆橫插在河口,俗稱擋墚子。五是網捕法,百姓俗稱為戴籠頭,錫伯族人用勤勞和智慧總結了這些捕魚方法,用來完成清朝的鰉魚差。

      關于飼養。錫伯族人要忙碌多日才能捕撈到一條鰉魚,捕獲成功后,為了不讓鰉魚死掉和便于飼養、看護,錫伯族人就在松花江沿岸修建了多處大小不等的鰉魚圈,(農安的鰉魚圈就因此而得名。)圈底的深度低于河道的水面,還挖了一條人工引水渠,江邊設有入水口,以便引入松花江的流水,水里的魚蝦、浮游生物也時時涌入圈內。圈下端還有出水口,兩端都設立木欄或編柳的擋壩,為了方便放入、飼養和捕出鰉魚。我在文獻中查到:清代朝廷決定由內務府直接管理鰉魚貢以后,加強了對鰉魚貢的管理,捕獲的鰉魚都由官府登記備案。“務戶里達”現在譯為總管和總管衙門經常檢查鰉魚飼養情況,決不允許有絲毫失誤。甚至在沿岸各地派駐打牲丁,監管鰉魚差、巡查鰉魚圈。錫伯族要派人輪流看守魚圈、照料鰉魚,并確保精心飼養鰉魚,保護鰉魚不被盜竊。

      關于運送,老人說,清朝時候,每到入冬的時候,鰉魚差們要在鰉魚圈內選好進貢選好的鰉魚捕出,將魚身潑水凍冰,不能帶傷痕或畸形。凍魚由總管檢驗合格頒發帶印黃旗后,再裝到平板牛車上,體積大的,一條魚要由兩臺鏈接成串的牛車運送。車上插黃旗以示貢品,一路進京送貢。沿途各地都要迎送護駕,路遇的車馬要給鰉魚車讓道,任何人不能阻攔。錫伯族人必須安全地將鰉魚在每年除夕前送到北京宮廷,保證皇帝正月初一的祭祖上貢。可見,完整的鰉魚差包括捕獲、飼養、送貢三大部分,都飽含了錫伯族百姓的汗水和智慧。

      隨著清朝的滅亡,鰉魚差已經失傳。錫伯漁獵沒有了重要使命。由于鰉魚在松花江的日益減少,甚至絕跡,錫伯族人的漁獵習俗也瀕臨危機,我的深入生活即將結束,在這一段日子里,我收集到了很多珍貴的素材,我的長篇也即將完稿,我不知道我的文字能否完成老人熱切的期盼。

      三、   為新的長篇創作奠定了堅實的素材基礎

      為期半年有余的定點深入生活告一段落了,在農村生活的點點滴滴現在回想起來都讓我感觸良多,比如:農村勞動力的外流問題,留守老人贍養、孩子的教育問題怎么解決?為什么現代科技在城市里如此發達,在農村中卻還殘存著愚昧迷信?城市化進程中,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在獲得補償款之后,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未來將會是什么樣子的?新農村發展只是蓋幾座高樓安幾臺電腦?村民們在越來越快的城市化建設中人心和人性都有什么變化?這些問題在我下鄉的時候我不停地在思索并尋求著答案,為我的新的長篇創作奠定了堅實的素材基礎。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