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作品 >> 藝苑 >> 正文
劉建的水墨畫與我們印象中的山水畫不同,是一種具有實景意義的水墨風景畫。他習慣借助水墨語言清灰淡雅的色彩感覺,呈現他對于風景意境的理解,而不是拘泥于所謂的筆墨細節,作品成為一種與現實生活毫無關聯的偽古典山水。
劉建是安徽人,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皖南民居的實景寫生。面對這些承載著生活記憶的場景,他改變傳統山水畫的宏觀視物角度,吸納水彩局部景觀的觀察方式,將水墨的渲染結合到線條造型的基礎之中,重新賦予水墨材料新的表達能力,畫幅中的皖南民居散發著厚重的傳統文化氣息。應該說,劉建的這種探索實踐了“筆墨當隨時代”的命題。也即畫家必須走出畫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現實生活中去,在實踐中探索能夠表現新時代的筆墨方式。對于劉建的這種探索,我個人傾向于稱之為“開放的傳統”——他們對于新的時代要求,沒有回避,沒有漠視,而是積極地介入,將自己融入水墨傳統千年來的發展與演進的過程中,而不是簡單地盲從歷史既有的成果。很多當代中國畫家都強調所謂的正統,講究臨摹,講究來處,輕視寫生,輕視變革,使得水墨傳統中的創造性被遺棄,形成古舊難讀的水墨經驗。面對發展,傳統又是一種不畏險阻,勇于創新的精神,而水墨傳統之于我們的現實意義恐怕正在于此,它既是保守的力量,也是前進的基地,關鍵看你采取怎樣一種姿態。很高興,劉建所采取的姿態是靈活而務實的。他沒有走入繼承傳統的僵化與保守之中,相反,他繼承20世紀以來“美術革命”給水墨傳統帶來的“中西融合”的方式,進一步拓展了水墨的語言空間。
在劉建的作品中,除了他所熟悉的皖南民居風景,甚至還會出現巴黎街景、喀什民居。這些原本難以融入中國畫語言系統的景觀,在劉建筆下得到了很好的處理,轉變成為一種水墨淋漓的視覺效果,從而很好地解決了畫面的形式語言與表現內容之間的矛盾,拓寬了水墨表現對象的范圍。劉建在現實生活的體悟中,轉換了他經驗中的水墨語言。他借助西方風景畫的視覺空間,構圖上多采用具有透視意味的空間,而不是舊式的平面空間。并且畫面中,光色效果與水墨渲染的結合,又將西化的寫生方式轉化為一種水墨語言化的感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又保證了水墨自身的審美趣味。同時,他習慣削弱筆觸,用塊面墨色在極具層次的鋪墊中顯現出一種體量感,然后借助水分的作用保持水墨的透氣與輕松,避免墨色的凝結與滯固,從而賦予水墨一種全新的呈現方式。而獲得這樣一種成果的前提,正是基于前述“開放傳統”這樣的視覺姿態,并以此實現水墨變革的歷史發展,為傳統輸入新鮮的血液。
可以說,劉建的探索有力地說明了中國水墨畫仍然存在著革新的空間,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途徑就是回到生生不息的自然之中,回到現實生活之中,感受新鮮的視覺經驗。回顧中國水墨畫在20世紀的發展歷程,我們有理由相信類似劉建這樣的“中西融合”實驗,在新的世紀里,將會有著更大的發展空間。他們為水墨傳統帶來的新式水墨經驗可以成為一種新的傳統,并呈現出全新的表達,從而繼續推動傳統的繼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