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中國夢”與文學創作研討會 >> 正文

    馬金蓮:守候在文學的凈土上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4月10日15:53 來源:中國作家網 馬金蓮
    馬金蓮馬金蓮

      我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現在魯迅文學院第二十二屆高級研討班參加學習。我2000年開始文學創作,先后發表中短篇小說一百余萬字,出版有小說集《碎媳婦》《父親的雪》。

      在這個時代,愛上文學,從事寫作,我是幸福的。尤其對于一直生活在寧南山區的我來說,那里社會經濟相對發展的落后使我們的世界好像一片凈土,在那里我能夠靜下心,堅守清貧,用一顆虔敬的心進行書寫。所以,我文字里具有的那一種較為原始的淳樸和寧靜不是刻意尋找而來的,而是生活、生命本身就賦予的。當然,寫作終究是苦中作樂的事,是一個人的戰斗,眼界的封閉,思想的狹隘,看見的看不見的各種困難,都需要我不斷地去克服,去超越。文字營造的世界,是溫暖的,是矛盾的,當然,也難以避免生活中那些必須面對的殘酷和冰冷。同時,得承受一分孤獨,很多文字都是在孤寂中研磨而出的。當我在紛繁人事中抽空思索一些打動自己的生活細節,然后把那些零散的珠子用文字精心串起來,幾經打磨,變成小說,我看著自己的文字覺得內心獲得了安寧和平靜。寫作讓我的內心變得寬廣,獲得力量,我才能夠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人世間安靜地立足。

      我的文字以中短篇小說為主,大多從兒童、女性視角入手,描敘西部農村人們的生活、命運、人生狀況。這些人和事都是圍繞著一個村莊寫出來的,這個我最初生活過的村莊是我的靈感的源頭。對于寫作,我始終懷著一顆真摯純樸的心,喜也罷,憂也罷,用文字點染出內心的真實部分,也就完成了最初的心愿。對于小說,對于這個世界,我都沒有別的奢求,就這樣一直一直地寫著,用無華的語言表達著內心樸素的想法,以樸素的方式面對世界。

      在首都學習的這段日子里,我常常想起西海固我的老家,想起某一張熟悉的面孔,想起某一棵柳樹,想起在土地上開始春種的那些勞作的身影……時間在向前走,懷念卻沿著記憶的道路往回走。就在這懷念中,我重新思索一些人和事。那些留在記憶里的面容和細節,那些善良的心和篤定的信仰,那些硬朗的身姿和爽朗樸素的笑。我的父老鄉親,他們至今還在西海固的深山里默默無聲簡單樸素地活著,在清貧中苦苦掙扎著。我的心平靜了,他們平衡了我的世界,他們平淡普通的生活里蘊含著多少閃光的財富,我只遺憾自己的水平有限,不能更深地挖掘更好地展現。在思索與懷念里。我又面對著他們的當下。和當下所有的中國村莊一樣,西海固的年輕人也在紛紛外出打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與孩子。我試著將筆觸延伸到他們,寫他們的渴望與追求,歡樂與疼痛,成功與失敗,男人與女人,思念與留守。

      早在2007年的時候,有人告訴我北京有個魯迅文學院,是作家寫作到一定階段后進行休整、充電、獲得提高的地方,那時候我就對這個地方充滿了向往。2013年,這種向往變成了一種渴望。幾經努力,當我踏著三月的春風走進魯院大門的時候,玉蘭花含羞待放,魯院的老師們非常樸素真誠地迎接了我們。我在魯院的日子開始了。經過交流,我了解到我們班五十個學員竟然都和我是一樣的心境,大家無一不是懷著對魯院的敬慕和向往來到這里的。魯院是安靜的,又是芬芳的,是溫暖的,又是智慧的。我們有幸聆聽著一位又一位當代學界泰斗精彩的講座,我們面對面進行著熱烈而真誠的研討,我們如饑似渴閱讀著圖書館里的經典……我覺得真是幸福,在這段日子里,外界的紛擾和我們無關,我們可以一心追求文學的純粹和高潔。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覺得守住文學這片凈土,將文學有尊嚴地堅持下去就是我的夢想。

      在文學的道路上,我將繼續努力。

      謝謝大家。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