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年度散文
金獎得主
文/羊城晚報記者 何晶 實習生 何彥禧 圖/羊城晚報記者 鄭迅
被矛盾、笨拙和混亂的情緒所作用的文字,總是更具美感和沖擊力
羊城晚報:2012年底,我第一次采訪你,通過郵件和電話陸陸續續談了很多。一年多時間過去了,能不能談談最近的生活狀態和寫作狀態?
李娟:2012年初我在阿勒泰市買了房子和院子,把我媽從兩百多公里外的富蘊縣接了過來一同生活。這兩年主要忙家里的事情,維修房子,養了幾條狗、一些貓、一頭牛、一群雞鴨,還種了兩畝多地,其間很少寫字。直到去年下半年,總算才忙出個頭緒來,開始圍繞身邊的事情做一些記錄,都是隨興而為,寫了在博客里貼貼,也有一些寫長篇的想法,但還得慢慢來。總之,非常享受眼下這種安穩平靜的生活。
羊城晚報:寫作上有沒有新的嘗試?我看到2月份你有一篇博文是《也來談談“性交易合法化”》,這個跟你以往的文章很不一樣啊。
李娟: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嘗試,寫作對我來說依然只是水滿則溢的行為。更多的時候,好像不是在創作文字,而是跟隨文字摸索前行。近幾年,可能也寫了一些在讀者看來較之以前不太一樣的文字,但自己感覺不到特別明顯的變化或轉折,還算是正常的流淌吧。
最新的文字是一些詩歌和關于這兩年日常生活的零碎記敘。你提到的這篇文字,其實是長期的想法,只是一直沒有成文。“東莞事件”后,突然有感就寫出來了,像是還了債一樣輕松,因為當年那條新聞對我的觸動實在太強烈。其實,這類參與公眾話題的文字以前也有寫過,只是沒被關注罷了。相比之下,大家更喜歡我筆下偏遠異趣的阿勒泰,這也是人之常情。
羊城晚報:你在博客上還貼了詩歌《火車快開》,這是什么時候寫的?今后會不會多寫詩歌?
李娟:這首長詩是近期的作品,但此種情緒已經持續多年了。緣分到時,出口就打開,便形成文字。
我在學生時代非常喜歡詩歌,寫了很多。記得第一次發表的處女作就是詩歌(那個寫得不好……)。直到后來,寫作重心才慢慢轉向散文,但覺得自己的散文其實大部分也是有詩性的,每當看到我的簡介里注明有“詩人”二字,我就非常歡喜。這十來年寫了數千行的詩,打算在今年結集出版。
羊城晚報:這次獲獎的作品是2013年再版的《阿勒泰的角落》,記得在上回采訪時,你說寫“阿勒泰系列”的時候很吃力,很糾結,改了又改,不知改了幾百遍才寫成現在的模樣,F在回頭看這本作品,有怎樣不同的感受?
李娟:回頭再看,感覺有些陌生了,不是文字的陌生,是情緒上的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難體會自身的改變,但文字卻能留下印記。和現在相比,《阿勒泰的角落》的表達更執拗,更激動,更急切,這也是它更容易打動人心的地方吧。
至于現在的寫作,我感覺表達上更加隨意順暢了,F在的自己和當時那個自己相比,鉛華剝落,也變得強大、從容起來。但這并不意味著現在就能寫得更好一些,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被矛盾、笨拙和混亂的情緒所作用的文字,總是更具美感和沖擊力。
也許有一天,我會像事外人一樣去欣賞這本書,但并不遺憾自身的改變。
羊城晚報:2013年再版的《阿勒泰的角落》,沒了推薦語,加了16幅插圖,文字上是否有改動?插圖都是怎樣挑的?
李娟:這一版在文字上沒有任何改動,只添加了一篇再版序。書中的插圖是我和我的一些朋友拍攝的,都是阿勒泰本地風物,希望為大家的閱讀提供一些視覺背景。
出于營銷的需要,我的每一本書都加有腰封。雖然很感謝編者的用心和為我寫下推薦語的人們,但總覺得不是滋味。如這本書的新序所說,沒有腰封的書,看起來才更像是一本真正屬于自己的書。
有多少便拿出多少,能寫成怎樣便是怎樣。寫不出來就算了
羊城晚報:新版序言里仍然寫著:我的寫作只與我的個人生活有關。這是你去年春天寫的,現在的想法依舊一樣,還是有所變化?
李娟:現在的我還是和以前一樣,無法脫離生活實際憑空經營文字,這可能是我個人的缺陷,也不知今后會不會改變。不過,眼下這樣的寫作狀態和方式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暫時還覺得沒有改變的必要。
將來也許我會寫小說,但說實話,我的小說可能和我的散文沒什么不同,所有情節必然也取自真實的生活,只不過套用了小說的結構而已。
我覺得寫作不是搞投資, “長遠考慮”之類的經營不適用于寫作行為。作品也不是財政收入,非得每年都有增長和突破。對我來說,全部的付出只在當下,有多少便拿出多少,能寫成怎樣便是怎樣。寫不出來就算了。雖然很感激讀者們的支持,但從來沒打算迎合大家的期待。
羊城晚報:你怎么看自己這些年的寫作變化?風格上有發生改變嗎?在題材上,今后會不會突破新疆,寫寫別的?
李娟:這些年來,無論是文字還是心態,都是有變化的。談不上是好是壞,但我完全接受這些變化,并且很滿意今天的自己和這樣的寫作。今后也許會寫新疆之外的題材,只愿那時的表達會更充分,更坦率,更歡喜、自信,但不會刻意追求什么“突破”。
羊城晚報:現代作家寫景的才能在退化,用文字藝術地表現自然萬物的形狀、線條、色彩、聲音的能力似乎都變得匱乏。而你卻從容地擁有了這支妙筆,而且文氣異常貫通,這得益于什么?你有意識地做過什么寫作練習嗎?
李娟:和許多寫作者一樣,我的寫作同樣源自少年時代的閱讀啟蒙。說實在的,真沒怎么特別用心。看了一些書,被一些前輩感動,開始寫下自己的感動,是自然而然的承接吧。然后慢慢地,就越寫越像個樣子了,閱讀上,也越讀越知道分寸了。這大約就是跟文字的緣分。其實我自己寫下的一些文字,有時候連自己都很驚奇。比如你說的寫景,我并不覺得是自己得到過什么特別的啟示,一旦有表達的需求,寫著寫著就突然“找”出命中注定的那幾句話了。這可能也是緣分。
至于專門的寫作練習倒沒做過。又不是體育項目,不至于練一練就有效果吧。
讀者對我的作品的喜愛,其實是與我本人無關的
羊城晚報:我看到豆瓣小組里,之前你和讀者們有互動,早前還有微博,現在就只剩下博客了。你是怎么看待在網絡上和讀者進行互動的?
李娟:我真正意義上的寫作起于網絡,我的文字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網絡走出去的,自己與讀者的交流差不多也僅限于網絡。所以我對網絡可算是非常依賴。但是前兩年,突然發現自己太過于依賴了,網絡社交圈也越來越龐大沉重,已經直接影響到了正常生活,于是果斷停止了最為熱鬧的微博。
目前我只經營著原先的博客,更新得比較緩慢。博客后面的讀者留言我都會瀏覽,看到有共鳴的文字也會開心,中肯的意見也會重視,偶爾會回復幾句?傊泻妥x者維持適當的距離,感覺這樣更自在一些。同時,我也越來越強烈地覺得,讀者對我的作品的喜愛,其實是與我本人無關的。
羊城晚報:會有讀者跑去新疆找你嗎?
李娟:會有一些,但不多。他們會先在博客上給我留言,但我會提前告訴他們我基本不見讀者,道個歉就好。對于讀者來信,我一般也不回。他們大多數并沒有要求我回復,只是很高興地表達一些他們的想法和故事。我樂于分享,但就是不知如何回復。也只能說哦謝謝你啊謝謝你喜歡我謝謝你買我的書謝謝你怎么怎么怎么……我覺得這很敷衍,還不如什么都不說。
其實與陌生人相處我并沒有什么障礙,如果氣味相投,很容易混熟的。但讀者就不一樣,他們之前讀過你的書,對你有了解,而你卻對他一無所知。這種相處有些不平等,不知道如何面對,反正感覺很難受,跟見領導似的。
羊城晚報:覺得自己是低調的人嗎?
李娟:我覺得我不算低調吧,有時候還挺得瑟的。只是某些方面處事笨拙,而且很怕麻煩,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處理問題,看上去就很低調。
羊城晚報:不少年輕人看了你寫的文字,也想嘗試走上寫作這條路,你會對這些讀者說些什么?你會覺得寫作其實充滿艱辛嗎?
李娟:如果只是作為單純的興趣,我覺得寫作在更廣泛的人群中得到普及是件好事。用文字整理生活、疏通情緒其實是非常舒適快樂的。但是,我并不鼓勵年輕人為寫作而寫作,把寫作本身當成人生的唯一目標,投入生活的大部分精力而一意孤行。哪怕我已經認真地寫了十多年,林林總總出了十多本書,仍然沒覺得自己是個專職作家。
《九篇雪》是2000年冬天完成的,當時外婆重病,我在縣城醫院附近租了一間房子照料她,才得以有閑暇時間寫作。在此之前生活負擔沉重,幾乎沒有個人時間。到了2003年,我進入機關上班,每天在單位忙碌,回家還要照料外婆的起居三餐。每天晚上做完家務,等外婆睡下,這才打開電腦,安靜地寫一小會兒。寫了好幾年,才有了兩部“阿勒泰”及《走夜路請放聲歌唱》這三部集子!把虻馈比壳彩寝o職后到了江南一帶,在打工生活的業余時間緩慢形成的。只有創作《冬牧場》那個時期比較緊張,因為是約稿,有期限要求。現在想想覺得非常可惜,要是再慢一點,穩一點,《冬牧場》也許會更像個樣子。到了如今,寫作對我仍是業余行為,還是憑著興趣不緊不慢地寫。看書、上網、處理家事、和家人朋友相處,占據著我每天的絕大部分時間。
對我來說,寫作的道路并不艱辛。相反,生活中如果沒有寫作,那才叫艱辛。
如果寫作的行為影響了正常的生活,應該毫不可惜地停下來
羊城晚報:從最開始發表文字,到寫專欄,到現在這么多喜歡你的讀者,你覺得自己算是幸運的人嗎?
李娟:是的,我自己也在很多場合感謝過這種幸運。但是,也清楚自己付出的努力。
羊城晚報:你平時喜歡閱讀怎樣的書?
李娟:我有許多喜歡的作家,但不想一一列舉了。喜歡閱讀的書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消遣性質的文字……說來慚愧。另一類則是提供了新鮮信息,或者是超出了自己閱讀經驗的文字。我也會關注時下的流行閱讀,有好友推薦或口碑不錯的作品,也會主動找來看看。
羊城晚報:我記得你說過,寫作是自己喜歡做、并且還能做好的事情,但卻并不是非做不可的事。有沒有什么是你“非做不可”的?這是不是也暗示著你的人生態度?
李娟:寫作是我從小就喜歡,并一直持續做到今天的事情,已經成為生活堅實的一部分,很難放棄了。那樣說的意思是,如果寫作的行為影響了正常的生活,應該毫不可惜地停下來。當然,這并非是指生活就應該高于寫作,只是我個人的習慣而已。如果面前擺著電腦,旁邊站著我媽,我一定會關閉電腦轉身陪我媽聊天,扔下她不管的話,肯定沒法安心寫作的。同樣,一份空閑時間如果可以用來澆澆花,織織毛衣,或和朋友通話、逛街,我不會選擇用來寫作。也可以說這是一種態度吧,也可以說我這個人太懶……
想來想去,好像只有照顧家人是“非做不可”的事,畢竟這是責任。
羊城晚報:生活中有什么娛樂?
李娟:因為沒有上班的壓力,時間自由,甚至覺得生活本身就是娛樂(這么說是不是有點拉仇恨了……)。時不時會和朋友們約著唱歌、喝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看書,寫字,畫畫兒,做做手工。
簡介
1979年生于新疆奎屯建設兵團。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冬牧場》。曾獲天山文藝獎、“在場主義”散文提名獎及新銳獎、上海文學獎、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等。
頒獎辭
李娟是近年中國文壇最大的意外驚喜。《阿勒泰的角落》讓讀者有機會伴隨李娟走過羊道,熬過冬牧場,回到她寫作的原鄉。她的文字重新喚起我們幾乎要遺忘的“天真”、“純凈”之美,也讓阿勒泰從一個地理和精神上雙重的偏遠角落,變成大家所熟識的文學地標。與其說她是用細膩的情感和質樸的筆致描述了個人的生活,毋寧說,她是透過私人的感觸呈現了新疆的歷史脈動,在那自然素凈的文字背后,是新疆廣袤土地上世世代代不息的精魂。在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寂寥,時間很綿長,而人變得很小很小。她被譽為阿勒泰的吟唱精靈,為中國當代散文帶來一股不同以往的清麗之風,這股風不屬于潮濕的世俗,但它已經吹過。
獲獎感言
我的寫作
沒有離開身邊手邊的
微小之事
感謝大家的鼓勵,感謝大家對這部再版舊作的認可。這本書出版至今已有四年時間,其間不停被加印并得到持續關注,令我自己都感到驚奇。我在這本書里記錄了一些平凡微弱的(可能已經永遠消失了的)小事,它們雖微小卻堅定。它們令當年的我無法忘懷,無法繞開,便耐心地將其呈現筆端。也令后來的讀者輕易被打動,可能從此也無法忘懷了。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生命力”吧。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覺得這不是“舊”作,它還算是很“新”的。
如今我的寫作仍然沒有離開身邊手邊的微小之事,我自己也沒有離開阿勒泰的角落。對于很多人而言這可能是局限性,但對我,是非常滿意的命運。再次感謝。
何晶、何彥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