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淺談當前昆曲現狀中的問題(喬宗玉)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2月27日07:31 來源:北京日報 喬宗玉

      去年底,文化部藝術司和北京市文化局聯合舉辦了“姹紫嫣紅開遍——2013全國昆劇優秀劇目展演”、“名家傳戲——首屆當代昆劇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匯報演出”,筆者陸續觀摩了其中幾場,在為昆曲藝術涌現眾多新人局面而欣喜的同時,也感受到昆曲發展現狀中的三個問題。

      其一,對傳統劇本的整理有待加強。上海昆劇團的《雷峰塔》按說是清代方成培的原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與經典性,位列“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因為《雷峰塔》,白素貞不再是“妖孽”,而成為一個勇敢、忠貞、癡情的女性形象。臺灣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劇情參照了《雷峰塔》,無意中使得《雷峰塔》在民間享有極高的知名度。

      “上昆”版《雷峰塔》排得比較亂,原著沒有得到很好的修剪,劇情呈現出“跳躍式發展”。整出戲沒有重點,文戲、武戲都不是很到位。“白素貞”用了三個女演員、“許仙”用了兩個女小生。毋庸置疑,刀馬旦谷好好的身段、武戲是最好的,但僅僅她一個人出色,也難以令全劇有一個貫穿性的情懷。尤其最后,舞臺上搞了些機關布景的“海派”風,讓人覺得《雷峰塔》淪為“雜耍”,難見原著中蘊含的人文精神。

      其二,演員的傳承上存在偏差。《雷峰塔》中,翁佳慧扮演“許仙”不是太勝任,手、眼都不大對,她的“許仙”更像她在北昆《紅樓夢》中的“寶玉”,是富貴公子的“無事忙”,非平民小子的憨實。而當晚第二個“許仙”胡維露明顯在唱、做以及人物塑造上更為貼切。當演出《牧羊記·望鄉》時,翁佳慧卻很在狀態,唱、做俱佳,把“李陵”這個“叛國賊”塑造得入木三分。一個演員呈現兩種不同的表演狀態,在其他昆曲演員中亦有出現。我想,這也許與“傳承”有關,也與演員自身的“塑造”能力有關。

      其三,小的昆劇團努力向大昆劇團靠,失去了自己的藝術特點。浙江永嘉昆劇團、湖南省昆劇團屬于全國七個昆劇團中的“弱勢”群體,它們源于蘇州昆腔,卻又在歷史沿革中融入了當地的唱腔及其它藝術形式,顯得不那么“正宗”;同時因為它們地處溫州、郴州,不像“北昆”、江蘇“省昆”、“浙昆”、“上昆”那樣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經濟中心優勢。

      在“名家傳戲——首屆當代昆劇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匯報演出”上,永嘉昆劇團、湖南省昆劇團的戲,并不是不好,只是鮮見他們的獨特性了。比較突出的是“湘昆”,《蘆花蕩》表現平平;《牡丹亭·游園》中的“杜麗娘”胡艷婷演得太快,少了“水磨”慢悠悠的勁兒,少了旖旎風情;《荊釵記·見娘》相當平淡;《擋馬》男演員出現“扭傷”;《鳳凰山·贈劍》演員是一流的,但整出戲缺了高潮,不扣人心弦。這四個戲,可以說是“北昆”演的,或者“上昆”演的,惟獨沒有“湘昆”的韻味。湘昆的“看家戲”《醉打山門》(演員單腿擺出“十八羅漢”造型)、《彩樓記·拾柴》都無人能繼承了。很多年前,我聽過湘昆著名小生張富光吟唱的宋詞人秦少游之《踏莎行》“霧失樓臺,月渡迷津……”那醇厚的湘昆雅韻,記憶猶新,難以忘懷。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