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央視馬年春晚:“年夜飯”烹出新滋味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2月07日10:36 來源:中國藝術報 周思明

      ◎央視春晚作為國家級的綜藝節目,除了能給觀眾帶去歡笑之外,思想含量、人文價值、美學考量也應適當兼顧,在觀賞效果上更應與時俱進、標新立異。

      ◎對于馮小剛導演來說,這一次畢竟是央視春晚的處女導,他必須拋開自我運作的思維模式,與電視游戲規則達成必需的妥協與接軌,也就是說,馮導需要收斂自身的鋒芒,適應央視春晚的諸般考究,因此,其困惑和不適在所難免。

      ◎春晚歸根結底只是一臺聯歡晚會,如何通過改革讓春晚少一些條條框框,多一些對藝術規律和觀眾需求的尊重,更好地激發出春晚導演、演員的才華和創造力,可能是央視今后應當繼續思考與致力解決的問題。

     

    蔡明領銜的小品《擾民了你》 

      當初馮小剛接任央視馬年春晚總導演,就等于接住了一個燙手的山芋:作為央視革故鼎新、求新求變之舉,延請圈外人執導這場國家級晚會以期呈現新氣 象,讓馬年春晚變得好看好玩,并確保正能量發揮、凸顯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是此舉的主要目的。馮導此前曾透露,如果馬年春晚想搞點兒創意的話,可在主持人串 詞上做文章。言外之意,其他方面的創新可能比較難。現在我們看到,短片《春晚是什么》是馮導拋出的創意之一,它給筆者的感覺是,看似輕松隨意,卻經過主創 者的思慮,各路達人或平民百姓對于春晚給出各自頗具個性的不同說法,外帶調侃話語,顯得親切平和。把電影演員張國立請來做主持,也算是個改變。有人說,觀 眾要看的是節目,而不是串詞或主持人;串詞可俗可雅,主持人可優可劣,都沒有太大關系,只要節目好看、出彩,足矣。筆者看未必。想當初春晚以初生之犢面目 現身熒屏,主持人與傳統意義上的報幕員區別不大,但倪萍、趙忠祥、馬季、姜昆等人的主持,親切、質樸、平和、幽默,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央視春晚作為13億中國人乃至全球華人的年度娛樂文化大餐,既要豐富多樣,也要主題突出,還必須是各藝術門類中出類拔萃品牌的匯聚。這個要求不 能說苛刻,因為央視是中國最高層級的媒體,央視春晚是中國最好的聯歡晚會,能上到這個舞臺的,必是當前中國文藝的傳統經典或先鋒精品。節目形式上,自然要 均衡搭配,主次分明,各民族觀眾的審美需求要得到基本的滿足。文化范式上也應該符合中華民族既含蓄、中庸,也開放、博大之精神。這已然成為一個難以撼動的 鐵律,盡管年年觀眾都會吐槽,看來也很難改變。從審美接受角度來說,這叫分眾化消費。分眾化消費肯定有評判錯位的問題,而春晚文化作為一個龐大的體系,本 來就不可能讓人人滿意,需要一定的理解和包容。馬年春晚,從內容上看,既有《英雄組歌》 《老阿姨》 《我的中國夢》等主旋律節目,也有《玫瑰人生》 《魔幻三兄弟》等多樣化節目。從形式上看,既有歌舞類節目,也有語言類節目,加之魔術、腹語、武術、形體秀等等。略顯遺憾的是,這屆春晚歌舞類節目所占比 例過重,仔細算下來,竟占整臺晚會節目總數的七成。盡管如此,總體上看,馬年春晚還是挺溫馨的,像一位由華麗綽約返樸歸真的女性。

    李敏鎬與庾澄慶合唱《情非得已》 

      仔細看來,今年春晚以審美為己任的歌舞等節目雖然多了些,但不乏看點。舞蹈《萬馬奔騰》氣勢不凡,畫面壯麗宏闊,呈現了力量之美。黃渤的歌曲 《我的要求不算高》 ,彰顯了小人物的夢想與追求,很接地氣。創意武術《劍心書韻》 ,弘揚了中華武術文化。阿寶、王二妮的歌曲《張燈結彩》,表現了陜北農村民俗文化,風格醇厚,載歌載舞,風味獨具。歌舞《英雄組歌》中的《萬泉河水》和 《英雄贊歌》 ,以及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中的《練兵舞》 ,將觀眾拉回激情燃燒的革命年代,讓人們重溫漸行漸遠的紅色經典,其不俗的力量盡顯主旋律藝術的不朽魅力。孩子們表演的舞蹈《小馬歡騰》 ,凸顯馬年主題,活潑有趣,靈動率性。京劇藝術家們演唱的《同光十三絕》 ,唱響國粹京劇藝術,美輪美奐,響遏行云。創意形體秀《魔幻三兄弟》神奇玄幻,魔術《團圓飯》表演吊詭奇妙,惜乎演員表演穿幫,乃美中不足。韓磊的歌曲 《老阿姨》 ,謳歌當代楷模人物,頗具勵志作用。15歲小彩旗在現場數千觀眾和電視機前數億觀眾的見證下,持續旋轉4個小時,成為馬年春晚最具爆炸性的話題。因30年 前春晚演唱《我的中國心》在內地揚名的香港歌手張明敏,馬年再上春晚,演唱《我的中國夢》 ,鮮明時代特色顯露無遺。匈牙利At - traction舞團的創意舞蹈《符號中國》 ,用人體造型再現中華大地的長城、黃山、大熊貓等文化符號,既養眼也養心,尤其是由一群外國演員演繹中國符號,其配圖也美妙,造型也逼真,觀后令人嘆為觀 止、擊節贊嘆。法國知名女演員蘇菲·瑪索首上央視春晚舞臺,搭檔劉歡演唱法國民謠《玫瑰人生》 ,給人以浪漫美好的印象。韓國明星李敏鎬的青春風采,贏得青年觀眾特別是女性觀眾的一片尖叫聲,央視開門辦春晚的國際范兒經由這幾位外國演員的精彩演繹, 得到再度凸顯。這一切,都彰顯了央視春晚“不失本調而兼眾調”的主旋律與多樣化統一之訴求。

      說到底,國人對春晚的期待,無非是圖一樂。但何為國人之“樂” ,這看似簡單,卻也需要深入研究。不管怎么說,要想樂呵,作為以審丑為主打的相聲、小品不能沒有,也應該保證數量。觀眾普遍不滿意的是,無論原因如何,這 屆春晚語言類節目畢竟太少,僅5個“寶貝” ,用“碩果僅存”形容,好像仍不貼切。何也?曹云金和劉云天的相聲《說你什么好》堪稱馬年春晚獨一份,作品抖出時下一些社會問題,但其中很多段子都來自微 博,被網友戲稱為“年度微博段子集合” 。小品是春晚的“千斤頂” ,歷屆春晚都會把小品當做“激活”整臺晚會的重點精心打磨。趙本山、宋丹丹甚至都被“打”疼了、“磨”怕了,因而急流勇退。“毒舌女王”蔡明馬年春晚再度 披掛上陣,上演舌戰三個年輕屌絲的小品《擾民了你》 ,該小品延續蔡明去年的表演風格,出言極為刻毒,動輒“臉這個平,長得跟井蓋似的”“你,不怕開水燙”“沖沖沖沖,你是馬桶”不難看出,蔡明不僅有自我重 復之嫌,還有“借鑒”他人之嫌,有網友調侃:“ ‘井蓋’的表演有小沈陽的影子,所以蔡明才跟趙本山借來了輪椅? ”這足可見除了損人之外,主創者已經找不到創新點了。小品《扶不扶》與余華小說《第七天》一樣,將熱點新聞引進藝術表現范疇,反映的問題雖發人深思,與時 代也很貼近,但由于題材過于日常,不能給人以陌生化的感受,讓觀眾跟著演員們再度吞咽一回媒體早已熱炒過N遍的冷飯。馮鞏的小品《我就這么個人》 ,讓筆者想起了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 ,馮鞏飾演的行賄者在行賄對象任職、卸任、被返聘、拒絕返聘、不得已接受返聘……之間變換著嘴臉和態度,有意思的是,作品矛頭對準的不是受賄者,而是求人 辦事的行賄者。郭冬臨、牛莉的小品《人到禮到》 ,與多年前兩人共同演繹的小品《有事您說話》如出一轍,換湯不換藥,卑微人格的自我復制讓觀眾頓生似曾相識燕歸來之感。近年來春晚語言類節目屢屢飽受詬 病,就是因為匱乏原創,回避矛盾,涉嫌抄襲和復制,以至于相聲不笑、小品不逗,已經成為春晚常態。

    郝云演唱《群發的我不回》 

      央視春晚不啻是一場中國觀眾的狂歡,但經過30多年的洗禮,它已經被成功改造成為一種國家儀式。馮小剛接手執導馬年春晚,力圖使這場狂歡變得接 地氣一點兒。以馮小剛的經驗、能力、水平,大可讓春晚變得更好玩、有趣。但對于馮導來說,這一次畢竟是央視春晚的處女導,他必須拋開自我運作的思維模式, 與電視游戲規則達成必需的妥協與接軌,也就是說,馮導需要收斂自身的鋒芒,適應央視春晚的諸般考究,因此,其困惑和不適在所難免。這也許就是原本擅長組 織、調度的這位草根電影導演出師未捷調子先低的原因。電視的影響力太大,央視春晚的受眾太廣,所以任何一個節目的考量都要涉及很多因素。其實,春晚歸根結 底只是一臺聯歡晚會,如何通過改革讓春晚少一些條條框框,多一些對藝術規律和觀眾需求的尊重,更好地激發出春晚導演、演員的才華和創造力,可能是央視今后 應當繼續思考與致力解決的問題。春晚最重要的是給忙碌辛苦了一年的全國人民帶去歡笑,讓他們放松一下緊張的神經,這是起碼的底線。

      當然,央視春晚作為國家級的綜藝節目,除了能給觀眾帶去歡笑之外,思想含量、人文價值、美學考量也應適當兼顧,在觀賞效果上更應與時俱進、標新 立異。有人曾提出批評:央視春晚年年就那么幾個老面孔,越來越沒有看點,也沒拿出多少讓人特別感動、讓人過目難忘的節目;為了突出歡樂喜慶氣氛、歌頌太平 盛世,央視春晚年年總是擺上歌舞、雜技、魔術、武術、小品、相聲這一桌大雜燴,看了很難讓人記住,不看也沒啥可惜;時長5小時左右的央視春晚,很少有人能 保持旺盛的精力把它看完;春晚相聲、小品不痛不癢,博人一笑都難,對不良現象要么輕度諷刺,要么有意繞開,揭露淺嘗輒止,缺失干預生活、介入政治的勇氣和 機智,如此一來,演員只好拿對方開涮,拿弱者開涮,拿級別較低乃至平頭百姓開涮,甚至復制自我和他人作品。馬年央視開門辦春晚的誠意及其親民、樸質、祥和 新氣象的出現不容否認,觀眾批評的個別現象也有所改變,比如起用新人上春晚。但與此同時,原創匱乏、涉嫌抄襲、復制、假唱等現象仍未根除,這顯然與主創者 或表演者的浮躁之風有關,應該引起重視和反思。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