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2013年12月15日,隆冬歲末。北京現代文學館里,“《十月》創刊35周年最具影響力作品獎”的頒發使一個時代的文學記憶瞬間被喚醒和點燃,成為這個冬季的文學盛事和熱點話題。一個個熟悉的作家和那些仍在人們內心深處散發著幽暗光芒的作品如大海潮汐,也曾悄然消漲、潮起潮落,但卻從未消失。王蒙、張賢亮、李存葆、白樺、莫言、鐵凝、張潔、張承志、高行健、方方、池莉、海子等等獲獎作家的名單使這個獎項猶如在宣讀半部中國當代文學史。而在這一份鄭重書寫的作家名單中,最年輕的一位同時也是唯一的一位云南作家的名字赫然在目。
他,就是范穩。
領獎歸來的范穩說:“這次獲獎的很多作家,如王蒙、張承志等,他們的作品我是在上大學時就讀過的,可以說他們是我的文學啟蒙者,我是讀著他們的作品成長的,這說明文學在經過時間的沉淀后仍然擁有永恒的價值和力量。”
在大學時期就立志當作家的范穩和那個年代的所有文學青年一樣,嘗試過很多不同題材和風格的創作,自1986年開始發表作品以來,也曾“成績斐然”,但內心總有找不到精神根據地的流寇般的惶惑之感。雖然生于四川,但在云南成家立業、四處行走的范穩早已被云南豐美奇麗的自然與人文資源深深吸引,他始終認為云南的任何一個民族都可以寫出一部史詩般的大書,而這樣的大書非長期生活在云南、對這塊土地有著深厚感情和生活積淀的云南作家才能完成,因為在文學創作中,“接地氣”很重要,作家總是要在不斷的行走、發現、學習、思考中獲得創作的根基和深切的情感。他堅持這樣的文學立場——在大地上行走和學習。他對現代都市單調枯燥的生活向來沒有太大興趣,他的眼光和步伐總是在路上、在遠方。因此,與其說他后來的創作是一次靈光忽現的來自大地和遠方的召喚,不如說是他心里早已有之的夢想和多年文學理想的厚積薄發。
于是,1999年一個夏末的黃昏,當范穩在西藏芒康縣的一個教堂看到一個被殺的瑞士傳教士的墳時,碑文上漫過的蒼茫血腥的歷史在他的眼前赫然打開,他的內心聽到了這片土地的召喚,開始了長達10年的“藏地三部曲”創作。2004年,范穩的《水乳大地》橫空出世,這部描述了瀾滄江一個小小的峽谷地帶整整一個世紀歷史的長篇小說,以一種深邃而豐富的視角和力度,引領讀者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直到靈魂被叩問和震撼。它在中國文壇引起的震動也是強烈的,小說發表后即被中國小說學會列為“2003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中的6部小說之一。著名評論家陳曉明認為,“很久以來,中國當代文學沒有人如此懷有激情地表達過宗教,也少有人如此熱烈地描寫那些荒蠻而瑰麗的大自然風光,更難得看到對生命與生命,與神靈的碰撞迸射出的火花,范穩的《水乳大地》給我們展現了這一切,這是文化、信仰與生命強力碰撞交合的瑰麗畫卷,垂掛在當代文學荒涼的祭壇上,它是對一種生命史的祭祀,也是對一種宏大寫作的哀悼。”
2006年出版的《悲憫大地》和2010年出版的《大地雅歌》以及之前的《水乳大地》以宏大敘事和史詩基調組成了范穩的“藏地三部曲”,表達了范穩內心對這片雄渾、蒼涼、博大、高遠的大地的禮贊和感恩,他內心深藏的英雄主義情結和詩性的狂野被大山大水和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們的寬厚、堅韌與悲憫滋養著,燃燒著。10年的時間,他無數次進入瀾滄江峽谷地區,在少有外人進入的村莊里和村民一起勞動、喝酒、跳舞,在雪山下、寺廟和教堂里,在青稞酒的濃烈和酥油茶的濃香中體味和發現。有評論家稱《水乳大地》是中國的《百年孤獨》,而范穩認為自己真正讀懂《百年孤獨》也是在進入藏區以后,他認為馬爾克斯的成功之處就在于用一種現代的眼光去重新審視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并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指出打破傳統屏障的道路。范穩說:“當我能理解并尊重一個村莊的習俗和村人們日常生活中彰顯或隱秘的信仰力量時,我才覺得,我正在走近這個民族的歷史與傳說,神界與現實。”
范穩每寫一部長篇,總是要用三四年的時間,一般是用一年多的時間在藏地周游,再用一年多看書閱讀,然后才開始寫作。多年來,他所涉獵的有關地理、自然、宗教、歷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識非常龐雜,并且堪稱半個專家,他甚至動過學習藏語的念頭。他認為作為云南作家來說,就像身在一個寶藏中,“接地氣”很重要,而如何把這些“地氣”用自己獨有的敘述方式散發出去同樣重要。云南多元文化的生長、交融、碰撞以及由此帶來的觀念與文化的沖突、落差,彼此的征服直至和諧共生,這其中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和奇異色彩都是需要作家們去認真對比和發現,并用世界性的眼光和視角以及屬于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這其中需要深情與熱愛,也需要完整的知識構架和熟練的創作技巧。因此當寫作遠離功利,真正和大地與自己的內心連接時,慢,意味著一種敬畏,也意味著責任和負重。
范穩覺得寫作真的是一個越寫越讓人敬畏的過程,有時覺得作品就像往滇池里扔了一個小石子,雖然也有小小的漣漪,但也終將很快蕩平,而滇池卻一直浩瀚,一直都在。盡管如此,作家的使命仍然還是要不停地去發現新的寫作契機。近年來,范穩創作的長篇小說《碧色寨》頗受好評,目前正在創作的滇西抗戰題材的長篇也經過2年多的準備而進入寫作階段。對于范穩來說,寫作就是他生命中的朝圣之路,他在不斷的行走中發現和抵達。
作家小傳
范穩:生于四川,1985年畢業于西南師大中文系,同年到云南省地礦局工作;1986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90年調云南省作家協會工作至今,現為《邊疆文學》副總編。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回歸溫柔》、《男人辛苦》;報告文學《生命與綠色同行》;文化大散文《蒼茫古道:揮不去的歷史背影》、《人類的雙面書架》、《藏車探險手記》;長篇小說《水乳大地》、《悲憫大地》、《大地雅歌》、《碧色寨》等。曾獲得2003年度“中國作家大紅鷹文學獎”、2006年度《十月》文學獎等獎項,長篇小說《悲憫大地》獲“《十月》創刊35周年最具影響力作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