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回顧2013:繽紛絢麗的戲曲創作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2月30日08:15 來源:中國作家網 安 葵
    昆曲《紅樓夢》  京劇《瑞蚨祥》昆曲《紅樓夢》             京劇《瑞蚨祥》

      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在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之際,回顧2013年走過的歷程,確實有很多難忘的事情,有許多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因而對未來的一年更加充滿希望和憧憬。

      藝術盛會聚焦創作的力量

      文化部與山東省人民政府于今年10月在山東舉辦了第十屆中國藝術節。“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這一宗旨成為聚集創作力量的動員令,為參加藝 術節,各地都進行了積極的創作準備。東道主山東早在一年多以前就開始布置各地市創作排演劇目,劇目立在舞臺之后,又不斷對其進行修改加工。在藝術節期間, 山東省的劇目呈現出百花競放的局面。山東梆子《兩狼山上》《古城女人》《圣水河的月亮》,京劇《瑞蚨祥》《項羽》,呂劇《百姓書記》《李二嫂的新故事》, 柳琴戲《沂蒙情》、五音戲《云翠仙》,萊蕪梆子《兒行千里》等都彰顯了劇種的特色,表現出山東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他各省、市、自治區也都選出了經過觀眾考 驗的、有地域特色的優秀劇目參加藝術節。其中,京劇《瑞蚨祥》、昆曲《紅樓夢(上下本)》、京劇《建安軼事》、秦腔《花兒聲聲》、秦腔《西京故事》、評劇 《趙錦棠》、呂劇《百姓書記》7部戲曲作品獲得了第十四屆文化大獎。此外,京劇《將軍道》、昆曲《牡丹亭》、滬劇《挑山女人》、湘劇《譚嗣同》、 桂劇 《七步吟》、山東梆子《古城女人》、黃梅戲《雷雨》等一批劇目獲得了“文華優秀劇目獎”。本年內,中國戲劇家協會舉辦了梅花獎創辦30周年紀念演出,并與 蘇州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第13屆中國戲劇節。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文化部藝術司、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與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第三屆少數民族戲 劇展演。文化部藝術司、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辦公室和北京市文化局在北京舉辦了“姹紫嫣紅開遍——2013年優秀昆曲劇目展演”。參加這些戲劇 活動的劇目,包括了古老的和新興的劇種,既有大劇種也有比較稀有的小劇種;現代戲、新編歷史劇和整理改編上,傳統戲等各類劇目都有新的成果。一段時間傳統 戲改編相對成績較少,而2013年上演的昆曲《景陽鐘》、京劇《香蓮案》、漢劇《宇宙鋒》、評劇《趙錦棠》等都顯示出傳統劇目所具有的潛力和推陳出新的成 果。

      尋求戲曲創作的新突破

      前兩年在回顧創作態勢的文章中我曾說過,創作者在積極探索,期待突破。創作上的突破是很不容易的,常常要經過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 2013年創作演出的劇目中,令人欣喜地看到創作者找到了某些突破點,或者可提供一些新的思考。這對今后戲曲創作的繁榮是很有意義的。

      近幾年不少院團都熱衷寫當地英模人物或歷史上的文化名人。這主要有兩個動因。一是為了宣傳英模事跡,發揮戲劇的教育作用,二是把這類劇目作為當 地的文化名片。這樣的做法和目的本也無可厚非,加上創作演出此類劇目,上級領導愿意給予支持,所以劇團也愿意排演。但此類創作難度很大。因為戲劇、特別是 戲曲在題材上是有特殊要求的,戲曲需要具有故事性和傳奇性,并要適于載歌載舞的表演。在歷史上起過重大作用的歷史人物和現實生活中的英模人物未必都適合寫 成戲;另外,寫真人真事常常受到很多干預,要回避許多矛盾,這又與藝術創作需要典型化、需要虛構的規律相違背。所以多年來此類作品在藝術上成功的不多。人 們看舞臺演出常會覺得還不如看報告文學受感動。盡管如此,2013年卻也有數部以真人為原型的作品取得了較大的成功。比如嵊縣越劇團演出的《馬寅初》(姜 朝皋編劇,韓劍英導演,張偉忠主演),塑造了舞臺上真實感人的學者形象。劇作者介紹,開始他是不愿意承擔這一任務的,但在采訪和熟悉素材的過程中,一步步 走近了馬寅初,認識到馬寅初的偉大,感到現在表現馬寅初恰逢其時,于是產生了創作沖動,便以十分認真的態度進行了該劇的創作。

      馬寅初一生坎坷,雖然在“文革”中受到“保護”,沒有像許多學者那樣含冤而死,但他的命運是充滿悲劇性的。所以這個題材可以寫成悲劇,寫成悲劇 也會有批判的力量。但劇作家沒有從這方面入手,而是著重寫出馬寅初作為一個學者的寶貴的品格,崇高的人格,使作品具有更長遠、更深刻的價值。

      由上海滬劇院演出的《挑山女人》(李莉編劇,張虹江、華雯導演,華雯主演),是以安徽某地一位真實的女工為原型,作品寫出了一位普通女人的堅 強、堅韌和勇于擔當的精神。丈夫不幸去世,婆婆有深深的誤解,但為了撫養三個孩子長大成人,她選擇了做挑山工的職業,幾十年如一日地用柔弱的肩膀擔著男人 們也感到沉重的擔子,寒冬酷暑,甚至春節也不休息,用掙來的一分一毛錢撫養失明的兒子,同時把另兩個孩子供上大學。在她的身上既有傳統的道德觀念,又有很 強的時代精神,體現了一位東方女性的堅強和責任感。如主題歌所唱:天上日頭么歇歇夜,月兒相幫么來照亮也。地上女人么不得歇來,歇來香火么要斷檔哎。在一 位弱女子的背影中,觀眾看到了永恒的東西。

      至于寫歷史人物的作品就更多,已經演出和尚未演出的有越劇《柳永》(王仁杰編劇)、《李商隱》(李莉編劇)、瓊劇《海瑞》(鄭懷興編劇)、京劇 《屈原》(源泱編劇)等。作品多寫古代文人或政治人物坎坷的經歷與激蕩的心理歷程,直接間接地寫出了深厚博大的中國歷史文化內涵。

      這些作品說明現實的和歷史的文化名人不是不可寫,但一定要有所選擇,劇作家一定要有真實的情感才能寫,對這些人物的內心世界要做深入的開掘。

      近年來劇作家的視野不斷開闊,今年有多部作品塑造了普通民眾真實感人的藝術形象,表現了復雜的歷史和現實生活。在革命歷史題材中,山東臨沂的柳琴戲《沂蒙情》和菏澤的山東梆子《古城女人》是很有特色的作品。

      《沂蒙情》通過山杏和她的婆婆、嫂子的行動表現了老區人民為革命所作出的奉獻和犧牲。山杏和丈夫成親前,丈夫參軍走了,她與婆婆、嫂子一起努力 支前,而且對丈夫一往情深。對這一人物形象,我們必須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看。在封閉的山區,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而革命戰爭又給廣大民眾帶來了無限的希 望,激發起他們澎湃的熱情。因此傳統的道德觀念與革命的情感在山杏身上自然地結合在一起。作者王新生在對老區群眾采訪的過程中,深深被他們的精神所打動, 他說,他是流著眼淚寫出這個戲的。山杏等人物沒有豪言壯語,但以其真實的情感感動了廣大觀眾。

      《古城女人》的主人公陶貞蘭是一個小店鋪的老板,她沒有很高的覺悟,在敵人的拷打面前,也不是像李玉和那樣堅強不屈,而是“忍不住就哭”。但她 堅守一個底線,決不能把真實的情況告訴敵人,要堅決保護革命的和民族的利益。其他人物,如賬房先生孟慶福膽小怕事,“二爺”楊樹堂平日生活不檢點,但到了 關乎大是大非的關頭,都能舍生忘死,作出意想不到的事情。這些人物都是在戰爭的險惡環境中不斷成長起來的,體現了寶貴的民族精神和品格。

      蒲劇《山村母親》表現了一位山村母親豆花嬸,為了成全兒子的婚姻和能夠在城里找到工作,屈從兒媳母親的條件說自己已死,又在有了孫子需要保姆的 時候,以“鄰居”的身份去照看孫子,同時還要忍受親家的誤解和侮辱。這一人物令人糾結:今天的時代應該為尊嚴而抗爭,她的忍辱負重使人難以承受;另一方 面,其母愛精神和淳樸、寬厚的品格又令人深為感動,讓我們看到現實中的這樣一位母親,為了親人,為了實現一個并非奢侈的生活目標,要忍受如此痛苦的煎熬。 當然在煎熬中她又得到了愿望得以實現的滿足。該劇演出受到觀眾——特別是農村觀眾的熱烈歡迎,已演出3000場,獲得文化部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該劇給我們 的啟示是:現實生活是復雜的,不能以一種固定的觀念去要求作品。我們不一定去分辨豆花嬸是否應該這樣做,而要看到這是真實的生活。

      “非遺”保護激發創作積極性

      2006年國家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文化部出臺了扶持昆曲、京劇的政策措施,今年又出臺了對地方戲重點院團的保護政策。這些政策措施 提高了社會對傳統戲曲的認知水平。各級政府加大了支持力度,社會力量也積極參與。昆曲、京劇和各種地方戲的生存環境有了明顯改善,有更多的青年人對傳統戲 劇產生了興趣。現在昆曲的觀眾中,青年觀眾比重逐步上升,與前些年一聽到是昆曲就逃離的狀況大不相同。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和價值的認識給戲曲創作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首先,劇作家在創作中更加注意對民族美學觀念的體現。比如湘劇《譚嗣同》,“戊戌變法”這一歷史事件錯綜復雜,與之有關的人物眾多,要把歷史事 件敘述清楚并從中寫出譚嗣同這一人物來,難度是很大的。湘劇《譚嗣同》的創作團隊以悲喜交錯、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把這一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表現的十分簡 潔,而且非常動人。《譚嗣同》的創作者按照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用悲喜交錯、以喜襯悲的手法來演這部悲劇。劇中維新派與頑固派的三次正面交鋒,都是用喜劇 的手法來表現的。似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但觀眾“笑談”之后不忘思考其中的經驗教訓。

      其次,劇作家和導演藝術家重視從“非遺”的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激發創作靈感,進行新的綜合,從而使很多作品呈現出新的面貌。例如秦腔《花兒聲 聲》。《花兒聲聲》的故事是由一個山村的搬遷引起的。這是一個長年缺水、不宜居住的地方,政府要把村民搬遷到條件好的地方住,這無疑是一項惠民的政策,是 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但是杏花奶奶就是不愿搬。從做群眾工作的角度說,劇作應該努力解釋搬遷的意義;從宣傳的角度說,劇作應該多歌頌黨的惠民政 策。但藝術家看到了更深一層,他們要表現人的心靈深處的東西。杏花為什么這樣保守和頑固?劇作的落腳點是杏花對這片土地有割不斷的情。花兒是流行于寧夏、 甘肅、青海三省多民族地區的一種山歌,秦腔《花兒聲聲》把“花兒”代表性的曲子用到劇中,把人物的感情表現得真實、細膩,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理論批評的影響和推動

      理論批評與藝術創作如車之兩輪和鳥之雙翼,理論批評應該給戲曲創作以積極影響和推動。但近年來理論批評在總結創作經驗和對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方面 沒有充分到位,2013年,文化主管部門、理論研究單位和學術團體,都在這方面做了積極努力。文化部藝術司和《人民日報》文藝部聯合開辟“當代舞臺藝術觀 察與思考”專欄,對戲劇舞臺如何開創新局面進行討論,有關專家和熱心的讀者發表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中國藝術研究院與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文聯、海寧市人 民政府聯合舉辦了第六屆王國維戲曲論文獎,并召開了“王國維與21世紀傳統戲劇發展學術研討會”。王國維戲曲論文獎的評獎貫徹張庚關于戲曲研究要實現“三 通”——即與搞創作實踐的同志相通,與高等院校的師生相通,與海外的學者相通——的思想,凝聚各方面戲曲研究的力量,努力營造學術交流的平臺。中國戲曲學 會、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等學術團體都召開了多次研討會,評論研討一些有代表性的劇目,從具體創作的得失中找尋藝術的規律。中國戲曲導演學會召開了關于傳 統戲整理改編的專題研討會,總結傳統戲整理改編和戲曲導演創造的新經驗。關于如何建設更具中國特色的戲劇理論體系和中國戲曲表演理論體系等問題,本年內也 有多篇深入探討的理論文章發表。但是,戲曲理論批評仍需進一步加強,特別是戲曲評論,應該與評獎區分開,就藝術自身展開真誠的對話和爭論,使評論真正成為 創作者與讀者、觀眾之間的橋梁,為促進戲曲繁榮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